2020年12月17日星期四

疫情下 自驾游 6 睡熊沙丘公园

Traverse City 的第二天(916号)早饭后,我们开车前往著名的景区——睡熊沙丘公园(Sleeping Bear Dune Lakeshore Park)。大约不到半小时我们抵达公园。一片黄色的沙丘躺卧在绿色中,没有想象中的大,但再一仔细看上面行走的人,就知道它不算小。


我们急忙下车朝沙丘走去,在沙丘上还没走几步,就感觉脚上的鞋子是负担,于是我们立即就脱去鞋子,赤脚行走在沙丘上。我不知在电影里看过多少次人们行走在大漠里的艰辛,第一次亲临其境才切实体会到这个艰辛:每走一步脚深深地陷进沙里,然后再用力拔出,这时另一只脚又陷进去。。。这样循环往复一步一步的挪着。多走一会慢慢地我发现,脚踩在前人留下的脚印上就会轻松很多,尽管脚印坑很深,但由于沙已踩紧,这就让脚很容易就抬起,继续走出下一步。这一来向上走的速度快了不少,大约半个小时我们爬上这个坡度40,约长50米的丘顶。原以为这就到头了,不料后面又是一片黄沙山坳。不少人走到都发出惊叹声。一对看上去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夫妻问我们:你们还要继续走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打算到此止步。


沙丘里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山坳

站在第一个丘顶上遥看丘边的Glen lake

告别他们,我们继续往下一个沙丘前行。(由于事前并没有仔细做功课,不知这条路要通向何方)。我们翻过一座沙丘,又一座沙丘在远方等待着我们。我们越走越远,随行的人却越来越少,几乎就只剩下我们自己。心里正在犹豫要不要继续往前,突然听到水声,啊,有方向了,我们继续往前就会到达湖边。我们朝着水声的方向一步步往前走着,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湖边,一望无际的密西根湖就像大海一样,一路的辛劳顿时消失。我们走在长长的沙滩上,任凭湖水冲洗着一路走来的沙尘。沙滩上几乎没有人,就一对夫妻静静地躺在那里看书,看来他们在这里已有一阵子了。我们没有打扰他们,轻轻地走过他们,朝前走去,直走到沙滩拐弯处。一看那又是一个长长的沙滩,我急忙拿出手一搜,我们不能再继续往前,那里离我们的停车点太远,我们唯一的路就是原路返回。当我们返回时,看见那一对夫妻正在收拾行装,准备离开。于是我们与他们交谈了一会,他们与我们同属俄亥俄州居民,每年夏天都会到这里住上几天,今年由于疫情比往年晚到了一些,错过了在湖水里游泳的最佳时间。我们虽然是第一次到这里才第三天,但这里的风景已让我们决定明年夏天会再来。



原路返回,心情自然轻松了不少,没有了赶路的急迫,慢悠悠地一边走一边仔细欣赏四周的环境。我们走在沙丘的低洼处,四周是连绵的小丘,小丘上长满各种绿色植物,远远望去就是一幅幅美丽的油画。它不像撒哈拉沙漠那样是一望无际的黄沙,而它则是处处充满绿色,这绿色随意洒落在黄色的沙上形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而是带着寻找一个又一个美景的心情继续前行。






这个沙丘形成于冰川时期,风是它形成的动力。即使是轻风吹过,沙粒也会沿着几英尺高的高度滚动或弹跳到空中,当风停息这些沙粒就会落下,形成一个沙堆。而随风到来的还有各种草籽,草籽在湖边潮湿的沙里生根发芽,这些长成的草根又牢牢地固住沙粒,从而使沙堆慢慢变大,形成沙丘。湖边的风就这样经年累月不停地吹,岸边的沙堆就一天天长大,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美景。


沙丘旁里有一根木梁,那是1985年设置的,上面标有刻度。从那里我们可以看到,35年间这个沙丘已经向东移动了19.8米。我们在走向Glen Haven的路上还遇到一位专门研究如何保护这片沙丘的技术员,他在那里观察沙丘上的植物,哪些植物是本地的,有利于这片沙丘的,哪些植物是外来的,不利于这片沙丘的。他在这里观察采集这些不利于沙丘的植物,然后带回给教授们做具体的研究。他指给我们看了几种应该消灭的小草,我真佩服美国这些科研人员,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就为着自己的理念而埋头工作。这是无以数计这些人造就了美国的伟大。

顽强的生命力



告别这位技术员,我们继续往北走了大约2英里,来到Glen Haven。它位于沉睡熊湾,那里湖水很深,因此这里是一个码头。在19世纪这里是大湖区往来船只的能源(木材)加油站。1857年,Glen Haven 来到这里,建造了一家锯木厂和一家旅店,为往来船只提供船上所需的木材和船员们的休息处。到1881年,这里已有11座建筑,其中还建立了一个樱桃罐头加工厂。后来随着煤炭和石油的开采和广泛应用,木材作为燃料被逐渐淘汰,这个曾经辉煌的小社区也就走进了历史。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看见的只有还保留在陆地上的几幢建筑,那个罐头加工厂已成为Glen Haven博物馆,那里讲述着那一段历史(可惜疫情期间只在周末开放)。湖面上的码头早已无踪影,只能从一旁的照片上看个大概,在脑海里想象那时的繁景。





在湖边我们遇到一位热情的妇女,她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密西根湖西面的威斯康辛发生森林大火,居住在森林里的一头母熊带着两头幼熊为了生存,不得不跳入湖中。它们在湖里奋力地朝东游,慢慢地小熊累了,渐渐地落在母熊后面。最后母熊游到了东岸边,翘首盼望孩子们平安到达。两只小熊在湖里也看见妈妈已到达安全处,它们相互鼓励继续往东游,可惜它们毕竟太年幼,体力已消耗殆尽,最终淹死在湖里,化作湖中的两个小岛。痴心盼望的母熊看到这一切悲痛欲绝久久不忍离去,也化作一座大沙丘,(它就是睡熊沙丘)和湖中的两座小岛遥遥相望。母子情深感天动地,从来就是民间传说的主题。她还指给我们看西方那两座小岛南北玛尼托岛(South Manitou Island & North Manitou Island )。(可惜我照出来的相片却不理想)


再见,睡熊沙丘!我们明年再会。





2020年12月8日星期二

疫情下,自驾游 5 麦基诺殖民地博物馆

第三天早上9点我们准时来到“Colonial Michilimackinac”博物馆。原以为它就像一般的博物馆一样,只有室内展览,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期,这里还原了两百多年前的原貌。
 我们先在大厅看了大概的介绍。在1761年,Ezekiel Solomon,一位从德国柏林移民到加拿大的犹太人来到这里,他和他的堂弟及其他犹太人合伙成立一家贸易公司。时值英法北美战争后期,法国和印第安人联盟已被英军完全压倒,法国把这里割让给英国。Ezekiel在这场战争中成为英军的崇拜者和英军军资的供应商,战后他向英国驻这里的总督要求获得了有利可图的皮毛交易权。夏天,他们到这里做皮毛生意,冬天,则回蒙特利尔休息养生。 此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获利颇丰。 然而,他们的生意极大的损害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利益,1763年6月,印第安人攻占了他们的地盘,拿走了他们的皮毛,致使他们的损失高达18000英镑,他们也逃回蒙特利尔。一年后,英军重新夺回那块地盘,他们又返回,并在那里买下一块地,重建自己的公司和住房。从此,一直到整个1770年代他们都在这里做皮毛交易。

 我们走出大厅,一大片树林紧邻休伦湖,印第安人的帐篷搭建在树林里,几艘那时的木制小船停靠在湖边,船边堆放着交易的皮毛包,一位身穿18世纪服装的年轻女孩站在船边,向游客解说着。 




 再往前走几步就看见一座大大的木寨子,我们走进大门,眼前全是一栋栋的小木屋,几位身着18世纪服装的人立即前来问好,接着就开始给我们讲解两百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然后我们开始自由参观。我们从寨子右边开始,参观一间间房屋。这里有住房,商店,教堂,打铁店,还有一个大大的面包烤炉。这里生活着做生意的英国人,法国人和Metis(法裔加拿大人),还有不少印第安人,他们是作为奴隶存在的。在这里Metis人利用他们的家庭关系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直接把当地的捕猎人与法国英国的商人联系起来。而且他们还占有语言上的优势,所以他们还担任英属印度部门的口译员。那些作为奴隶的印第安人主要是在各家做家务,时间长了他们也会好几种语言,所以在商业贸易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他们的生活当然很艰难,但有的人也可以通过结婚来改变他们的身份,获得自由。 


面包房






院子里有一个大坑,我还以为是用来洗制皮毛的。一听解说才知,这是考古学家每年夏天到这里的工作地。这项研究是从1959年开始的,那时麦基诺州立公园与密西根州立大学签订了一个合约,共同在这里进行挖掘工作。这项考古项目每年夏天在这里开展,一直持续到今天仍在继续。1960年代,随着挖掘的发现,开始在当时贸易的原址上重新建造房屋,以恢复原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大寨子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慢慢复原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挖掘出1百多万件文物,从这些文物里去解析当年的情形。如从食物的残渣中可以发现两百多年前的人吃什么,从中也可看出法国人和英国人所吃食物的不同。从发掘的十字架中可以知道那时来传教的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当然也发掘出不少各种武器,军服上的纽扣,珠宝,妇女佩戴的各式发夹,动物骨头做的工具,配饰,他们自制的各式玻璃器皿,世界各地的陶瓷器皿等。感谢所有这些默默工作的人们,幸勤付出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情形。


右边白色布覆盖的就是发掘场





不知不觉间时间走到11点了,导游员告诉我们每天11点的点炮一事就要开始了。我们急忙走出寨子,来到门外湖边,那里已经有不少游客,其中一位年纪大一点的导游开始给我们讲解,这是博物馆为让游客更深的体验1770年代而在几年前新增的一个项目。另一位年轻人则在一座矮小的炮前用两百多年前的方法填放火药。我还真是第一次见识了需要那么长时间来填放火药,若按现代战争的速度,火药还没填好,敌人早已打到面前了。





走出博物馆,我们又一次来到大桥下面。这时时值中午大桥上奔驰的车辆,桥下游玩的人们早已打破清晨的寂静。



2020年12月4日星期五

疫情下,自驾游 4 麦基诺岛

有了第一次疫情下的旅游经验, 时隔三个多星期,我们又一次踏上旅程。这次选择了北边的密西根州最著名的麦基诺岛(Mackinac Island)和Travesty City


第一天,我们开车北上大约行驶7个多小时,来到麦基诺市(Mackinac City)。这里说是一个市,其实就是一个小镇,我们来到这里最热闹的主街,街面还很宽,两车道间还有绿化带,但街道并不长,疫情期间这里也冷清了不少,没有了昔日的人潮,街道两边的商店里也看不见几个人。街上最多的商店就是糖果店,主要卖的就是这里的特产—Fudge(一种美国人很喜欢的奶酪糖,很甜),我们走进几家店看了一下,有的是产销一体的店,有的是零售店。既然是这里的特产,就算很甜也计划买一些回去送朋友。我们走到主街的尽头,一座漂亮的建筑屹立在湖边,原来这里就是去麦基诺岛的码头,没想到我们还没问人就找到了它,真是太好了。我们走进售票处,问清了第二天航班出发和返回的时间,就朝湖边走去。蔚蓝色的湖面波光粼粼,一望无际的休伦湖中一艘渡船正在返航,掀起一条白色的巨浪,横跨休伦湖的麦基诺大桥就在远方。我们在湖边的石头上坐下,看着湖水,沐浴在温柔的夕阳中,就这样静静地感受着四周的宁静。






不知过了多久,肚子咕咕叫,让我们回到现实。于是我们返回到主街,希望能在主街的另一边找到一家满意的餐馆。每次到一个新地方,我都是先在yelp网站上找一找餐馆,这一次却没找到喜欢的。原以为来到旅游主街上可以找到,结果走遍街道两边也没找到满意的,最后只好在一家中餐馆打包两份带回旅馆,真不敢恭维这两份食物。(这里真还比不上几周前去过的port clinton


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码头,搭乘9点的轮渡船。船准点起航了,随着船速的加快,风也越来越大,全船的人几乎都在尽力与风对抗,有的扣紧了衣领,有的围上了围巾,有的带上了帽子,我也把我的遮阳帽紧紧地系好。然后起身环看四周,由于风大浪急,根本站不稳,只好坐下。不一会船就要接近麦基诺大桥了,我和很多人一样,又一次起身,拿出手机抢拍,尽管站立不稳。昨天只是在码头遥看这座桥,只觉得它很长,今天来到它面前,尤其是从桥身下钻过,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庞大。听游轮上广播的介绍,这座横跨休伦湖和密西根湖汇合处,连接上下密西根州半岛的麦基诺大桥长4.99英里(8公里)是世界第24长的桥。它建成于1957年,但它的设想却是在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建成后的第二年(1884年)。布鲁克林大桥的建成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希望,当地一家报纸报道了大桥的照片,并提出了在这里建桥的构想,但并没有引起当地政府足够的重视。直到1923年,密西根州议会才做出在这里建桥的决定。但由于财政,大萧条,二战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真正动工。直到1953年修建大桥的工作终于动工了,历经4年,大桥在1957年正式开通运行。




大约也就是20来分钟,船靠岸了。从码头一出来,一股浓浓的马厩味扑入鼻中。这是全美唯一一个没有机动车行驶的地方,岛上的交通除现代的自行车外,主要是传统的马车。来岛上的游客要么租自行车,要么坐马车,要么步行,实在走累了,还可搭乘出租车(也是马车)。我们依然选择了惯用方式—--步行。

清晨的安宁

静待游客


我们信步走到Haldimand 湾,临湾一栋栋色彩斑斓的房屋几乎全是各式旅馆,它们占尽地利优势,绝对是游人们的首选。



Haldimand湾相对的是Marquette Park, 在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坪中央,竖立着一尊塑像,他是法国加拿大传教士Jacques Marquette 他设立了第一个欧洲移民基金,建立了密西根州的St. Ignace市。





公园里还有一尊小号的自由女神像,这是美国男童子军在1950年为庆祝他们的40岁生日而举办的主题为加强自由之臂活动而捐献的200座塑像之一。因为二战虽然结束,然而冷战开始了,他们希望保持充满活力的美国的自由和自由的传统,以对抗苏联的集权。



离开公园,我们走在绕岛一周的路上,迎着湖边吹来的微风,欣赏着两边的美景——碧波荡漾的湖水,陡峭的山崖。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岛上最享盛名的自然景点——岩石拱门(Rock Arch)。站在公路上,往上看,一个小小的岩石拱门隐藏在一片青翠的树木丛中,一点也不壮观。随即,我们沿着一条木栈道上到岩顶。从这里再看,哇! 好壮观!从高大的拱门眺望休伦湖,湖水的色彩——浅绿,绿,深绿,蓝,湛蓝 ,真是一幅美丽的水彩画。整个拱门大约有150英尺高(约50米),50英尺宽(约17米),它成型于4000多年前的后冰川时期。那时湖水的水位比今天高很多,靠近湖边的石灰岩,经过多年湖水慢慢地侵蚀,石灰岩石中软的部分就被不断的冲垮崩塌,而石灰岩石中硬的角砾岩就保存了下来成为拱门的门框。





告别宏伟的岩石拱门,我们继续穿梭在树林间,一条上坡小道把我们带到这个岛的制高点。一座木建筑出现在眼前,走近一看,原来这里是一个防御工事——Fort Holmes。这个工事呈一个四方形,由一根根高约2米高的木柱组成外围,形成一个寨子,寨子正中央是一座木制两层的炮楼,走上二楼可以居高临下环顾四周,麦基诺海峡和休伦湖尽收眼底,真是个绝佳的防御地势。



这个工事最早是由驻守在这里的英国军队修建的,那是在1812年战争中为防止美国军队的进攻,于1814年修建的,被命名为Fort George(他是当时驻守在这里的英军军官)。1815年战争结束后,这里又归属美国,美国军队重新命名为Fort Holmes, 以纪念在1812战争中牺牲的将军Andrew Holmes。可惜的是,战后不久就没有人管理和维护这座工事,直至它慢慢破落。到1907年,由于游客喜欢到这里凭吊1812战争牺牲的官兵,当地政府才开始重建。今天我们看到的已是2015年再一次重建的。


再见,Fort Holmes 我们向山下走去,不一会看见另一低洼处一块巨石耸立。于是我们沿着一条陡峭的石阶路而下,走到巨石面前,看到旁边的一块牌子上写着:Sugar Loaf。甜面包,多么有意思的名字。但我站在一旁怎么看也没看出这块巨石像一个甜面包。这时正好有两位游客骑车到此,我就好奇地问他们,知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还真问对人了,他们说这是因为最早居住在这里的印第安人采集枫叶糖浆时,大都用一种竹编或木制的锥形的容器,而这块岩石很像他们使用的这种容器,所以就把这块岩石叫做“Sugar Loaf”

俯视“Sugar Loaf”


平视“Sugar Loaf”


离开这块甜面包,我们想到Great Turtle Park去,按图索骥,越走越不知道方向了,一路上问了不少人,大都不清楚该怎么走,结果又转回到我们从那个防御工事下来的地方。我们再一次看地图,看到离我们最近,而且也靠近大乌龟公园的旁边有一个墓地,于是我就问到那个墓地该怎么走。这次立即就有几位游客告诉我们方向。不一会我们来到墓地,然后再按照地图,最后终于找到这个大乌龟公园。但这个公园却令我们非常失望,原以为这里能看到有关这个岛的历史文化,结果这里只有一个不大的印第安图腾,和一个乌龟形的挂饰,除此没有任何说明。这里实际就是当地人的一个运动场所,难怪那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




回家后,在网上查了一下,原来在这个岛上最早居民——印第安人的心里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最早这里并没有人居住,附近的印第安人每年夏天都会到这里捕鱼,在这里他们能捕到比其它地方更多的鱼,因此他们把这里称为鱼的家the home of fish)。这个岛的形状很像一只乌龟,而在印第安人的语言里“turtle”就是“makinauk” 它的意思就是乌龟帮助建立了这个岛。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只乌龟和它的朋友们每天在一起玩耍,听它讲故事。每当朋友们玩累了,或者冷了,它就让朋友们在它的背上休息,大家挤在一起相互取暖。一天,天上的神灵决定在麦基诺海峡建一座有爱心的动物乐园。于是乌龟深深地潜入海底,其余的动物就不停的往乌龟背上丢土,他们就这样不停地劳作,最终一块地面露出湖面,印第安人称它为“ Michilimacknac Island”,翻译成英文“Land of the Great Turtle”


接着我们走向岛上最主要的人文景观——the Grand  Hotel。我们还没走到它面前,远远地就看见一座白色建筑屹立在湖边高地。待我们走近它,只觉得时光倒流回19世纪,围绕这座巨大建筑的是各色艳丽的鲜花,青翠的草坪,挺拔的大树,附近路上慢悠悠行驶的是马车。这座建筑正面下方一个大型草坪上整齐摆放着一些白色的椅子,一场婚礼即将在这里举行。






我们走到它里面,仿佛走进
19世纪的宫殿,红绿是它的基本色调,红花绿叶的地毯,红绿颜色的各式沙发,绿色的墙。。。给人以厚重感。但又不会让人产生压抑,阳光从临外一侧的大窗户悠悠扬扬地洒下,带来一股强烈的生机。一架黑色三角钢琴放在一旁,客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这里抒发自己的心情。我们上到楼上客房区,这里地面依然铺着红花绿叶的地毯,墙的绿色深了些许,一种恬静感油然而生。我们来到最高层,这里是一个小餐厅,环形透明的窗户外一片美景,坐在这里点一份心仪的甜点,再来一杯可口的咖啡,慢慢品尝着,欣赏着。。。可惜这里已座无虚席,我们只好离开。





我们下楼走到外面门廊,这里面向浩瀚的休伦湖,麦基诺大桥就在右前方。无数白色圆柱支撑着这个三层楼高的门廊,白色柱子间种着我喜爱的天竺葵。门廊内摆放着不少各式椅子,我们坐下任由阳光洒满全身,闭目养神。





休息够了,我们走到外面,沿着一个台阶下到花园。草坪上参加婚礼的客人已坐满,新郎新娘即将在这里结为终生伴侣,祝福他们!我们绕着草坪转了一圈又走上台阶,朝沿湖的一条路走去。这里排列着几栋维多利亚风格的豪宅——锥形,圆形,四边形的尖顶,笔直的烟囱,环绕的回廊,亮丽的色彩,屋前美丽的花园里蝴蝶飞舞,我们仿佛来到一个童话世界。






离开这里,我们来到岛上的主街。这时街上比我们早上上岸时热闹多了,除了大多数人戴着口罩外,完全感觉不到这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先找了一家餐馆好好吃了一餐,以弥补前一晚就餐的遗憾。然后在街上慢慢逛,最终找到一家买卖兴隆的糖果店,买了几种口味的Fudge


然后搭乘5点的轮渡返回麦基诺市。上岸后我们沿着湖边走到麦基诺大桥下,这时在那里休闲的一对年轻人友好地告诉我们现在博物馆已关门,明天早上9点开门。经他这一说我们才注意到,大桥下是一个博物馆,旁边立着一块牌子,我们看完上面的文字,一下激起了我们的兴趣。原来这里记载着两百多年前大湖区毛皮交易的历史,因为不久前我们刚看完记录这段历史的电视剧《The Frontier》。于是改变计划,明天一早来参观。

夕阳下的麦基诺大桥

1889年修建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