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堡出来,我们走进小城区,漫步在石块铺就的小路上,看着街道两旁一个个不同建筑风格的商家,及门前有趣的装饰,再一次被欧洲人的艺术细胞征服。在家乡成都和现在居住的美国我从未找到这样的感觉。美国历史短,自然不会有这么悠久的建筑和不同时期留下的瑰宝。然而成都是一个建城2500多年的历史古城,可是今天在成都看到的就是一个水泥森林,她的历史已经被人为地割断。回想我小时(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成都,还是蛮有特色的,隐藏在小街小巷的四合院,遍布城内的大小茶馆,挑担小商贩各具特色的叫卖声,东西南北四座桥下流淌的水声。。。但它的民房建筑还是显得单调了些,缺少了艺术装饰。
小城区其实并不小,它一边连着查理大桥,一边紧挨着皇室要地城堡区,这个地理位置就决定了最早住在这里的人不是达官就是贵人,因而这里的建筑不论大小都是那么华丽大气。小城区最显眼的建筑当属圣尼古拉斯教堂,一到桥塔边就能看见绿顶白墙的巴洛克风格的它。他和老城区广场的那一座圣尼古拉斯教堂可是一对兄弟哦,它们出自同一位建筑师之手。这位建筑师就是18世纪罗马帝国最著名的克利斯朵夫。迪恩成霍夫。而小城区的这座教堂则由这位建筑师和他的儿子女婿共同完成,他逝世25年后,他的儿子克里安最终完成教堂的拱顶,他的女婿安塞尔完成了教堂的钟楼。这可真是一座凝聚一家两代人心血的建筑啊!我们走到教堂门前,立即就有人前来推销当晚的音乐会票,那人告诉我们,音乐大师莫扎特曾在这里多次演奏,虽然莫扎特不是生于斯长于斯,但莫扎特死后,这个教堂是世界为他做的第一场弥撒,由此可见捷克人民对他的敬仰和崇拜。原来不受教廷欢迎的莫扎特的《费加乐婚礼》,在布拉格演出后造成非常大的轰动,为此莫扎特还专门为布拉格写下《布拉格交响曲》等许多乐章。看来捷克人民血液里真正流淌着反传统的血液。由于我们第一天一出旅馆不远就被一家教堂音乐会的推销员说动,当场买下第二天的票,所以我们不能再买票, 与那人聊了几句后就匆匆离开,结果也没能进去看看这个教堂的内部。回来后在网上看到不少人的照片,又留下一个遗憾或理由,再一次光顾布拉格。
![]() |
圣尼古拉教堂 |
教堂前的广场上有一座鼠疫纪念碑,它是纪念14世纪那场死于肆意横行欧洲的鼠疫的2500万亡灵。感谢科学的发展,今天基本没有那样恐怖的疫情,大多数人都朝8.90岁奔。
![]() |
教堂前的鼠疫纪念碑 |
不大的广场几乎成了停车场,四周基本都是各色餐馆,旅游给这座城市带来商机,但是否又正在失去些什么。
走出广场往右拐,我们朝前走不远,就看见右边一条稍微宽一点的路,往上一看,对了就是这里,可以上山。当我们站在一个标示牌前看时,几位中学生告诉我们,原本上山是有览车的,但现在已关闭,只有自己走到山顶,但这有点难。我看了看山,心想:比这高的多的山我都爬过,相比之下这算不了什么。于是我们谢了他们的好意,开始往山上走。一走进山立即精神抖擞,原来遍山都是苹果树,红的,黄的苹果还挂在枝头,但更多的落在了地上,散发出阵阵果香,直沁入肺腑。从古老的城堡一下走进这绿树成荫,果香飘逸的公园,压抑的心突然得到释放,慢慢走吧,让秋日的阳光扫去那几百年的阴霾。
我们原计划去山上的Nanebevzeti Panny Marie Na strahove修道院,结果拿着地图问了不少人,都没能清楚地告诉我们究竟该怎么走,让我们在山里转了半天。最后有一人告诉我们还要继续往山上走大约半小时。我们一看时间,只好放弃,因为我们必须要回到老城区观看当晚的音乐会。于是我们朝着山上最醒目的目标--佩林塔走去。不一会来到塔前,这是一座仿照巴黎埃菲尔铁塔而建的,高60多米的铁塔,登上塔顶可以一览整个布拉格的壮丽景观。其实不需要登顶照样能欣赏布拉格的美景。
逛了几乎一整天,肚子早已咕咕叫。于是我们按着山上的指路牌,来到唯一的一家餐馆。这个餐馆的位置极好,它背靠山,面向布拉格,往左看是圣维特大教堂,往前看,伏尔塔瓦河水缓缓流淌着。几座大桥上连接着小城区和老城区,那一片金红色的屋顶中,无数不同式样的哥德式尖塔星星点点地散布其间,这就是布拉格特有的风景。
![]() |
山上的城墙 |
第三天上午参观完共产主义博物馆后,我们继续朝小城区走去。首先穿过老城广场,来到犹太区,结果犹太教堂及博物馆都没开放。于是我们朝河边走去,走过一条小街就来到车水马龙的大道,在我们的身旁一座老旧的建筑吸引了我,看见有人进进出出,于是也就推门而进。一看里面大多是年轻人,一问才知道这是布拉格大学的艺术学院。走出门来,仔细环顾四周,街对面有一尊塑像,及好几座老建筑。于是我们过街,逐一打听,原来这里有国家艺术博物馆,艺术画廊,还有两尊捷克也是世界伟大的艺术家的塑像,一位作曲家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一位是画家Josef Manes,老城区里那座天文钟上代表12个月份农民劳作的画面就出自他的手。难怪艺术学院会在这里,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艺术更容易激发创作的灵感吧!
![]() |
左边是国家艺术馆,右边是布拉格大学艺术学院 |
![]() |
艺术馆正面 |
来到河边,往右一转,就走进一个完全寂静的世界,听不见喇叭声,看不到人群,只有初秋的黄叶挂在枝头,我们漫步在这里,尽情的享受这美好的时光。一直走到Cechuv Most桥,我们才跨过伏尔塔瓦河。首先看到一个古老的城墙屹立在河边,它应该是城堡的组成部分吧。我们沿河往左走,走不远在一座毫不起眼的浅黄色建筑前看到一个人手持一块写满文字图画的纸牌,身上也挂满纸条,看样子知道他是在要求着什么,离他几步之遥站着一位军人。我们好奇地上前问那位军人,这里是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们这里是总统府,哦,原来如此,那人是在这里向政府述说或抗议。这是民主国家人民表达自己心声的方式之一,它是那么的和谐。我想不久政府官员一定会倾听他的诉求,尽力解决他的问题。
![]() |
总统府前的示威者(左)和警卫(右) |
![]() |
总统府 |
继续往前走,一个开阔地出现在眼前,几座高大的建筑前,两座雕塑,一排垂柳,组成一个街心公园。一座是一个带双翼的威武雄狮站在一个圆形的平台上,它是英国人民送给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民,感谢他们在二战中和皇家空军一起为欧洲的自由英勇战斗。另一座则是在地面的一个斜坡圆形中央,高高的竖起一面旗帜,走近看就像是一名战士高擎一面战旗。它的底座上写有1938-1945, 在斜坡面有一小段文字(捷克文,看不懂),但从那个年份可以知道这是一座二战纪念碑。
再往前走,一幅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河边一大群天鹅。我急忙跑过去,真是太好了,我到过很多地方,也见过不少次天鹅,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天鹅在一起。头一天在查理大桥河边看见很多天鹅,就觉得稀奇,但那还只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今天居然可以这么近距离地与它们亲近。它们有的悠闲躺卧,有的优雅漫步,有的则嬉戏水中。。。我拿着相机不断的从不同的角度尽力的拍照,希望能将它们的最佳状态摄入镜头。待我慢慢走到河边,另一个惊喜让我屏住呼吸,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拍摄查理大桥的位子,我一直在找这么一个地方,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我的镜头转向了查理大桥。可惜的是天不作美。
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天鹅,一出来就遇见一队中学生,跟着他们没走几步往左边一拐,走进一个小院子。只见他们围在两个撒尿的塑像前听老师讲解着,我们上前问他们这是什么地方,一位同学告诉我们,他们从斯洛伐克来,这里是卡夫卡博物馆。我立即往四周看,果然不远处正面的一排红砖房子就是卡夫卡博物馆。这里与黄金巷卡夫卡旧居前的游客简直形成鲜明的对比,那里游人如织,这里门可罗雀。大多数游人的注意力都在那两个撒尿的塑像前,包括那队中学生他们也没走进博物馆,为什么?我知道卡夫卡也是在1980年代,但却没读过多少他的作品,当然也就对他没有什么了解,看到博物馆门前没人,再加上那一队专程从斯洛伐克来的中学生也没进去,于是我们也就放弃了进去的念头,但为什么博物馆门前要塑那两个撒尿的塑像一直在心头。回来后上网一查,还真是后悔没进去。据说里面的展品丰富多彩,而且采用现代科技的音响视频等手段,展现出卡夫卡生平,参观者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卡夫卡的内心世界,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也许下次再到布拉格,参观了这个博物馆才能理解那两个撒尿塑像的含义吧。
我们再一次跨过查理大桥。往桥的下面走去。穿过一条小巷,一眼就看到闻名于世的列侬墙。这一面长十几米,高3米多的墙上被各种色彩各式图案密密麻麻的涂满,只有墙正中上方三幅列侬的肖像四周没有被再涂鸦。其实作为闻名世界的披头士乐队的创始人约翰。列侬从来没有来到过捷克,只因他在歌曲,绘画,影片和生活中展现的反叛天性和尖酸的幽默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同。1988年大批的捷克青年来到这里,在墙上写下大量对当时的共产主义政府不满的标语,绘出很多讽刺漫画。最终在这里导致了一场学生和警察之间的大规模冲突,致使不少学生被政府以反社会分子和西方间谍问罪,其余的则被污蔑为精神病或酗酒者。历史的车轮是挡不住的,它总会滚滚向前。就在事件发生的一年后,捷克共产主义政府终于顺应历史潮流,和平地交出权力,一个民主自由的新捷克诞生了。于是这面墙也就有了它的历史地位。从那时至今20多年过去了,但这面墙却成了年轻人表达他们理想--和平,爱,宽容的最佳地方,墙上总是时时有新的涂鸦覆盖在旧的涂鸦上。这面墙的拥有者也乐意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画面,因而也就成就了这一道布拉格特殊的风景。不仅当地人可以来这里泼墨抒发自己的情怀,而且旅游者也能在这里追寻捷克的历史,同样可以挥笔画出自己的理想。
告别列侬墙,我们沿着河边继续漫步。在一片树林中偶遇两位年轻人,其中一位正在就读音乐学院。
告别他们没走几步,就看见一些非常有趣的塑像,原来这里又是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
沿着河边继续漫步,从这一面回望查理大桥,秋日的阳光,五彩的树叶,静静的河水。。。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