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1日星期一

2016自驾游德国--重新恢复旧貌的古城-纽伦堡

5月17号一早我们告别停留了两天的慕尼黑,开始了我们在德国的自驾游。那天的目的地是巴伐利亚的第二大城市纽伦堡。提到纽伦堡首先从脑海中蹦出的就是1945年的纽伦堡审判,这是战后对纳粹的第一次审判。这也是我们选择到纽伦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慕尼黑出发一路风景独好,遍地盛开的油菜花黄黄的一片一片,仿佛就像是行走在家乡成都的郊外,公路两旁几乎被树木灌木严实地覆盖,途中路过的小镇一个个都是那么整洁,行走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是轻松愉悦,绝不会觉得旅途劳烦。大约两小时后,我们到达预定的旅馆,安顿好后就直奔老城。其实旅馆就在老城城墙根下,出门几步一个左转,就看见老城堡,再穿过马路就来到老城北城门。穿过城门洞,就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一边的山坡上就是那个闻名的古堡,也是纽伦堡标志性的建筑。与古堡相对一座不怎么起眼的房屋就是德国最伟大的艺术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的故居,现在的丢勒博物馆。广场四周不是餐馆就是咖啡馆,也许不是旅游旺季,整个广场一片宁静。
走进城门

走出城门,来到广场

丢勒故居


广场上城墙根下的餐馆

我们走近丢勒故居,希望能进去参观博物馆,结果运气不好,我们吃了闭门羹。阿尔布雷特。丢勒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德国画家,我虽然不怎么记得他的作品,但他的名气我还是知道一些。1471年他出生在纽伦堡,父亲是一位金匠,从父亲那里来的艺术基因,在他身上很早就表现出来,13岁时就用素描手法画了一幅自画像,再加上他生活在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从意大利吹来的自由之风让他放飞自己,他不仅走出家门,翻越阿尔卑斯山到德国慕尼黑,福兰克夫,科隆等地寻访学习,而且还曾两次游历意大利,在那里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画家乔万尼·贝里尼(Giovanni Bellini)。他不是死板地学习照搬那些大师们的艺术,而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可以说他是自画像的始祖。他那幅13岁时的自画像就比达芬奇的自画像早了20年。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艺术都是表现基督的,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神是神圣的,而人却是低俗的,艺术只能属于神。再加上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神权统治的严苛,艺术家们很少表现人像,更别说人的肉体。而丢勒却从13岁起就开始不断地观察自己,反复地画出一幅幅自画像。可以说自画像表达了丢勒对自己的反省,也是一种人类思维上的一个进步,是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精神的最高表达。从他以后,西方的艺术家都开始画自画像,其中最有名气的当数梵高,伦勃朗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梵高的那幅自画像。

带着遗憾,我们朝城里走去。穿过一条街,来到阿尔布雷特。丢勒广场,一座融合古罗马和哥特风格的教堂就站立在广场上,它那赭色砖砌成的浑厚结实对称的墙体就散发着古罗马的韵味,而那两座高耸的尖塔又彰显出纯粹的哥特风格,它就是圣塞巴德教堂。它是纽伦堡最古老的教堂,始建于1225年,最终完工于1275年,历经整整50年。而后它又多次扩建--增加侧廊,修建尖塔等,到17世纪建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它最初是罗马天主教教堂,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它成为新教教堂,但它一直保存着天主教圣徒的遗物墓穴。尽管由于对圣经的解释不同,而分成不同的教派,但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必须尊重,那种为了各教派或各党派的利益,而不惜撕裂历史的做法是愚蠢的,也是无效的。历史的真相是掩盖不住的。
我们走进它,眼前突然一亮,几盆绿色植物摆放在主祭台前,再加上从四周高高的窗户射进的阳光,整个内部一派生机勃勃,一扫很多教堂的昏暗沉闷。我喜欢这样的氛围。
多种风格的融合
充满生机

与教堂相对的是文艺复兴风格的高大建筑--纽伦堡市政厅。看到它那恢宏的气势,很难想象,这座建于中世纪的华丽建筑的地下层却是中世纪的监狱。
市政厅(照片来自维基网)
市政厅局部

市政厅局部

走出这个丢勒广场,一下就来到纽伦堡最著名的主要集市广场。这个广场大而宽阔,纽伦堡圣母教堂就矗立在此。广场上各类店铺林立,餐馆,咖啡店,面包店,纪念品店。。。一个紧挨一个,各种蔬菜水果摊位占据整个广场中央,它们严严实实地围住了广场上最著名的那座美丽泉,以至于我们完全没看见它,直到夜晚摊铺散去,我们才看见正在维修的美丽泉。
主要集市广场上玩耍的小孩

广场上那些新鲜水果蔬菜,小店里飘出的面包及香肠香味,让我们不得不前去享受一番。

这个广场在12世纪时是犹太人的集居地,结果14世纪中叶横行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住在这里的犹太人也未能幸免,人去楼空。黑死病过去后这里就慢慢变成一个集市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热闹集市,到圣诞期间更是繁华。

广场上这座圣母教堂是建在犹太教堂的基础上的,是当时的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四世下令修建的。
屹立在主要广场上圣母教堂
教堂内部

从广场出来我们继续往南,来到穿城而过的佩格尼茨河, 站在桥上看见一座位于河中央的建筑,一看说明才知道那就是有名的圣灵医院,它是由私人捐建的,建于1332年,主要用于照顾老年人和贫穷的人。看来西方人回馈社会的历史悠长,这应该归于基督教信仰吧!“爱人如己”是基督教信仰里仅次于尽心尽性尽意爱唯一真神的诫命。
建在河中的圣灵医院

过桥不远就看见一座与捷克布拉格城堡山上的圣维特教堂很相似一座教堂。走近一看,这是圣劳伦斯教堂,它也同样建于13世纪,只是比是那座圣巴塞德教堂晚建45年。它也是在一座长方形的古罗马教堂的基础上建的哥特式教堂。它的正前面那两座高高的哥特式塔楼,下面部分完全对称,而直插蓝天的尖顶却各领风骚,两塔之间是一个圆形的雕花窗。
圣劳伦斯教堂



走进教堂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几株绿色植物同样放在主祭台前,更令我惊讶的是悬挂在主祭台上方的那个天使报喜的彩色木雕。一个大木质的圆环上站着圣母和天使,他们的四周分别围绕着6个小圆形木刻画面,展示了耶稣基督的诞生。整个圆环由一个个圆形的金色小花相连。整个木雕上的人物不论大小都是那么栩栩如生。这一巨大的花环高悬与教堂空中,无疑增添了教堂的活力。这是出生于纽伦堡的雕塑家维特。斯托斯(Veit Stos) 的杰作。他是德国15-16世纪木雕艺术的领军人物,他的艺术风格是重点表现人物的情感,他最杰出的一个大型木雕是放在波兰克拉科夫圣玛利亚教堂那个主祭台。当时我们在那里看到那座大型木雕上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就十分惊叹。
大型木雕《天使报喜》

一看时间已是下午3点过,于是我们急忙往城外走,希望能在纽伦堡审判法庭博物馆关门前进去。结果当我们赶到那里,被告知周一休息,幸好我们要在纽伦堡住一夜,第二天上午去也不影响我们的行程。

于是我们又返回老城,来到刚刚为赶路而没有仔细观赏的一组雕塑。这个雕塑群围绕着一个圆形喷泉,里面有人物,也有动物,人物的表情有温馨,也有残暴。它究竟是表现什么?查看手中的旅游指南,上面标着“婚姻旋转木马”(The Marriage Merry-Go-Round)。脑海里装着这个主题,我再一次绕着这组群雕慢慢观察。好像看出点名堂,一对处在热恋中的男女,婚后养儿育女,繁重的家务抹去了最初的温情,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只好在暴饮暴食中度日,最后家暴出现,双双变成骷髅,相互掐死对方。这确实是一些人婚姻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
婚姻旋转雕塑

从左边看--两情相悦
生儿育女

生活的光彩退尽,只剩下暴饮暴食


相互争吵
到最后,进入地狱还要争斗

这组群雕也是根据出生在纽伦堡的诗人汉斯。萨克斯(Hans Sachs)的一首诗而创作的。诗人汉斯是生于15世纪末的,而这组雕塑却是1984年创作的。这中间400年的历史长河奔流而过,然而婚姻家庭中的问题却没任何变化,古今中外都有着相同的问题。不论有多少心理学家试图去解决这些难题,还是宗教信仰,好像都没能奏效。这应该归因于人的罪性吧。

离开这组群雕,我们朝城堡走去。这时已是5点过,城堡博物馆是不能进了,那就登上城堡,居高临下地看一看已经逛了半天,留下深刻印象的古城吧。其实这座山就是一个小坡,没几步石阶就上到坡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几何图案的造型,修剪整齐的灌木草地,争妍斗奇竞相开放的鲜花。。。给一旁赭色沙石砌成的庄严城堡增添不少生气。




走上城墙原以为可以看见整座古城,结果只能俯瞰脚下的广场。(应该是站在城堡上看吧)广场小而整洁,餐馆前摆放着整齐的座椅,大树下坐着休闲的人们,宁静安详莫过于此。沿着城墙往下走,才发现这座城堡有双城墙。这应该是古时防御城堡最基本的修建吧。这座城堡在11世纪修建时仅仅是作为当时的神圣罗马皇帝巡视时路过住宿的行宫,规模并不大。而后不断地扩建,一直到16世纪才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规模,而且它的功能也逐渐增多,除了行宫,还有防御系统。

大约晚上8点半我们又再一次走进城堡,这时的城堡早已褪去白日的喧嚣,广场街道上已进入宁静,除了餐馆酒吧依然热闹外,整个城市是那样的安宁,只有那些闪烁在屋顶街道上的灯光在告诉人们这里依然是美丽的。也就在这时,我们再一次走进主要集市广场才发现那个正在维修的美丽喷泉。
主要集市广场 正中就是正在维修的美丽喷泉



晚安,纽伦堡!

纽伦堡是一座美丽的历史古城,历经近一千岁月的洗礼,它容纳了很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庄严华丽的教堂,梦幻般的喷泉,宏伟的城堡及防御工事。它也诞生了不少杰出的艺术家--画家丢勒,雕塑家维特,诗人汉斯。。。它也紧紧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几百年前它就是精密仪器的制造中心,能制造出怀表,1800年代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在这建成,近代它又是著名企业西门子公司的诞生地。然而它也有一段黑暗的历史。


那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曾经是希特勒纳粹党的中心。1933年希特勒把纳粹党党代会会址定在纽伦堡。每年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党代会,大约50万纳粹党党员从德国各地来到这里,参加为期一周的大会,制定他们的行动方针政策,庆祝他们的胜利。1935年的党代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种族歧视法案《纽伦堡法》,开始了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从此纳粹德国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因而战争后期盟军对这座城市也进行了战略轰炸,整座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战后德国人民开始了对这座历史古城的重建,他们希望能保存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除去纳粹的噩梦,让这座古城恢复它的原貌。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做到了,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保留着中世纪风采的历史古城,在城内的任何地方看不见纳粹的一丁点痕迹。反而是塑立了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艺术家们的塑像和他们的作品。

被轰炸前的纽伦堡(照片取自维基网)

被轰炸后的纽伦堡(照片取自维基网)
诗人汉斯

丢勒塑像
丢勒作品--兔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