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星期二

2018春访英伦 6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伦敦泰晤士河北岸还有一个圣地是到伦敦的人必须要看的景点——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atminster Abbey)。到伦敦的当天下午我们参观完白金汉宫后就来到那里。一座高大的类似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屹立眼前,两座直耸云端的钟楼对称而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在这里充分体现:整个大门上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尖形拱门,肋状拱顶   它就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北大门。我们排队按路标指示走进,来到建筑的侧面,一看这一面又觉得教堂的建筑又好像加入了不少浪漫色彩,它们依旧是哥特式风格——墙面上一座座往上的小尖顶,但它那黄白相间的色彩又让人总觉得多了一些活泼,少了几分肃穆。
大教堂北门
大教堂西门

我们走进教堂,穿过一条昏暗的通道,突然眼前豁然开朗,一座金光闪闪的大厅呈现在眼前,原来我们来到教堂的正殿。正殿内高高的穹顶被装饰得美轮美奂,穹顶上垂下几盏华丽的大吊灯,地面上铺着华贵的红色地毯,沿地毯拾阶而上,后面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祭坛。这就是教堂举行盛大活动的地方。它既是教堂的礼拜堂,也是历代国王女王加冕的地方,还是王室举行婚礼的地方。最近的一次婚礼是2011年威廉王子和凯特的婚礼。大厅内的祭坛前安放着一把老旧的木椅,它是国王女王加冕时所坐的椅子。据说在椅子下方还有一块名为“斯库恩”的圣石,要在每次举行登基典礼时它才会由苏格兰送回到这里。原来这块圣石是古苏格兰国王加冕时用的,后被英格兰爱德华一世国王在征战苏格兰时(1297年)夺回英格兰作为英格兰国王登基时用。传说这是一块圣石,谁拥有它,谁就拥有天下,而这块圣石先后到过埃及,西西里,西班牙,爱尔兰。公元850年,苏格兰从爱尔兰手中抢来。到公元1297年英格兰又从苏格兰手中夺走。英格兰夺来后就用作国王的登基石,这一用就是几百年,到1996年这块石头终于返回苏格兰,但条件是每当英格兰举行国王加冕礼时,把这块石头送到英格兰,加冕礼完后再送回苏格兰。
国王登基宝座

在大殿正中的后面就是“忏悔者爱德华” 国王的陵墓。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王朝的君王(1042-1066在位)。他曾答应教皇要去圣地朝圣,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行。于是他就下令在原修道院的基础上修建一座更大更好的教堂来敬拜上帝。教堂于1045年动工,到1066年完工。教堂完工没几天他就过世,于是他就成为第一位安葬在这里的君王。

“忏悔者爱德华”没有子嗣,他死后王公贵族为争夺王位争斗十分激烈。这时他的表弟诺曼底公爵威廉从法国来到英国,打败王公贵族们举荐的国王成为英国国王。为彰显他的王位继承的合法性,他在这里举行了登基加冕仪式,从此这里就成为英国国王登基加冕的地方,(除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七世国王外)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们走过大殿侧面的走廊来到祭坛的后面,这里是一个精美的小教堂—亨利七世教堂(Henry VII Lady Chapel,不知为什么这个名字用了“Lady Chaple”这个字,在宗教里”Lady Chapel”一般是指”St. Mary”。)这里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它那高高在上悬挂着的白色拱顶。这个哥特式肋状扇形的拱顶真是做工精细,它 一改传统粗壮肋骨盖顶的做法,它由一一根细小的肋编织成一个个圆形扇面,覆盖着整个大顶,拱顶垂悬着许多漏斗形花饰,极为精巧,从而使整座教堂充满温婉。教堂两边壁上挂满五彩的中世纪骑士图案的旗子。四周几乎全被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覆盖。亨利七世的墓置放在大厅的后方,这座高高的希腊风格的正方形墓同样精心装饰,前面正中安放着一张亨利七世的照片,上方摆放着一组群雕。

其实亨利七世并不是一人孤零零的躺在这里,这座教堂的右边躺着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左边躺着苏格兰皇后玛丽亚,(玛丽亚是被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处死的,看来不论身前争斗的如何激烈,死后还不同样躺在这里。)整座教堂里睡着20多位国王女王,也包括那两位在伦敦塔里被查理三世为篡权而杀害的王子。教堂内的每一个石棺或墓碑上都记载着死者曾经的辉煌,从而也组成一卷长长的英国历史。每一个国王或女王的身后都有一段风起云涌或血雨腥风的画卷,从封建王朝,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直到王权争斗,在这里一一展现。

离开这里,我们来到后面的一座小小的教堂,这是英国皇家空军礼拜堂。这里祭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皇家空军战士,教堂彩色玻璃窗上绘着当年参战的68个空军中队的标志。
皇家空军礼拜堂的彩绘玻璃

我们沿着路标继续走,来到我最想参观的“诗人角”(poet’s corner)。这里说是“诗人角”其实安葬着除诗人以外的无数文学家,音乐家等。之所以叫“诗人角”是因为英国诗人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是第一位安葬在这里的。乔叟被誉为是英国中世纪最杰出的诗人和作家,维基百科上对他的评价是:“杰弗里·乔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摆脱了旧时代诗作的脱离现实,矫揉造作的风格,通过塑造三十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揭露了僧侣阶层的腐朽,反映了当时各色各样的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全貌,因此杰弗里·乔叟被认为是英国中世纪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 从他以后陆续有很多诗人,作家,科学家,及政治家埋葬在这里,我所熟悉的作家就有,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珍。奥斯丁,《简爱》的作者勃朗特三姐妹,《双城记》的作者狄更斯等等。但也不是所有的名人都葬在这里,他们安放在这里的只是塑像,如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也不是所有享誉世界的英国诗人都有这样的礼遇。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兼革命家拜伦死后,大教堂就以他道德败坏为由拒绝他入内。我想以拜伦本人洒脱一生,四处为家的性格来判断,他并不看重这个。他在希腊逝世后,希腊给予了他国葬的礼遇,随后他的仆人将他的遗体运回英国,希望能安葬在这里,但被拒绝。他最终安葬在诺丁汉郡哈克诺的圣抹达拉教堂。他的朋友们为他铸造的塑像也被大英博物馆,圣保罗大教堂,国家美术馆拒绝展出,最后由他的母校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接受,安放在图书馆里。直到1969年拜伦死后145年时,英国诗社才得以获得一方地上的大理石,为他在这里做了一个纪念地,让全世界喜爱他的人可以到这里来缅怀他。
乔叟的墓棺

这里还有我喜爱的音乐家亨德尔(Friedrich Georg Handel ),他创作的《弥赛亚》我总是百听不厌。他可是一位德国音乐家,可见这个角落也不仅仅属于英国,它早已属于这个世界。

英国和世界的著名诗人作家音乐家确实太多,这里的地盘又实在太小,所以不少人的墓碑只是地面上的一方石板,走在这里稍不小心就会踩在某一位大师身上,我只好小心翼翼地一边走着,一边凭吊着他们。这么多生活在不同时代的精英同处在这里该会是多么的热闹啊,不同看法的争执,不同风格的辩论一定会消除他们的寂寞。
60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我们离开诗人角,来到大厅。牛顿墓就在大厅圣坛一侧,这是座彩色的装饰繁复的大理石墓碑,牛顿斜坐在石馆上,他右肘枕在他最伟大的作品《论运动》,《论神性》等上。他的脚边站着两位手拿书卷的天使,他身后耸立着一座塔,塔上鼎立着一个圆球,球上还坐卧着一位女神,她正用双手在推动着这个圆球。牛顿所坐的下方墓碑上是一幅浮雕,一群孩童正在使用牛顿的数学仪器。再往下的灰白色大理石上刻写着纪念牛顿的铭文。

牛顿墓

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的墓就在他的旁边。据悉,今年3月14日刚去世的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将会安眠在此,与牛顿,达尔文为邻。在牛顿墓前的地面上也有不少科学家的纪念石板,如电磁感应的发明者法拉第,格林函数的提出者格林,量子力学的建立者狄拉克等等。

这些科学家中有的是无神论者,如狄拉克,1984年他去世后就没能安葬在这里,而是到了1995年才获准在这里享有了一方纪念石。而今年3月霍金刚去世就立即获准安葬在这里,这应该也是反映出当代教会的与时俱进。现任西敏寺大教堂的霍尔主教在获准霍金获此殊荣的讲话中说:“科学和宗教一起寻找生命和宇宙的神秘问题的答案是很重要的。” 我十分赞同这句话。

我们来到教堂正大门,在那里我们看到一个由红色花环围成的无名烈士墓,黑色的大理石上刻写的金色文字告诉我们,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无名烈士墓,它的下方埋葬着一名从法国战场运回的士兵遗体。
此外,不少政治人物也安息在这里或有纪念碑在这里。
英国首相丘吉尔纪念版

从正门走出来我们才仔细观看正门上的雕塑。这时一位热心人走到我们身旁,告诉我们说,你们仔细看看那上面的十位塑像,有没有中国人?于是我们再一次从头看到尾,终于发现最后一位像是一位中国人。他说,是的,那是你们中国的苗族牧师王志明,他在文革中被杀。这一听,我的头都快要炸了,天啊,文革中发生的事怎么我们一点都不知道?离我们这么近的历史在中国就被这样无情的抹杀,在全球进入现代化发展的今天,这真是独有的极少数的专制独裁无人性的政府!值得欣慰的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是正常的民主自由的,他们还为我们保留着这些不可抹杀的历史。谢谢你,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20世纪十位伟大的殉道者


王志明牧师

回家后查资料才知道,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北门上这一块空白了几百年的地方,是在1990年代才决定它的用途的。1998年7月9日,英女王宣布20世纪世界十大基督教殉道者,并把他们的塑像立在这里,让世界所有的人记住他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波兰神父圣国柏(St. Maximilian Kolbe; 1894-1941年),因信仰被父母杀死的南非原住民少女梅思默拉(Manche Masemola;1913-1928),乌干达圣公会大主教鲁温(Janani Luwum;1922-1977年,俄国的圣伊丽莎白(St. Elizabeth of Russia;1864-1918),美国黑人民权领袖及牧师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King, Jr.;1929-1968年)等,其中唯一的中国人就是王志明(Wang Zhiming;1907-1973)。他是中国云南苗族牧师,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9年,包括王志明牧师在内的当地21名基督教领袖因反对信徒参加“三忠于”活动被逮捕,1973年12月29日,66岁的王志明被中国判处死刑,在当地万人批斗会上被枪决。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巍峨壮丽的教堂之一,它不仅外观恢宏肃穆,内部装饰华丽优美,而且它还是一座浓缩英国历史,展现英国和世界历史上各个领域最杰出伟人的荣誉堂。

注:室内照片全取自网上

2018年5月21日星期一

2018春访英伦 5 威斯敏斯特宫



走出St. Jemas’ Park ,离开春光明媚的园林,我们朝威斯特敏斯特宫走去。街道两旁古老而精致的一栋栋房屋,它们至少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雨岁月的沧桑,但它们依然高贵典雅。

不一会我们来到泰晤士河北岸英国政治中心的集聚地,这里有英国国会大厦-威斯特敏斯特宫,英国国教圣地---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  ),英国最高法院,英国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海军总部,及很多国家机关都在这一带。

最高法院

法院门外的美国总统林肯塑像
美以美教会中心
这里从十一世纪起就是英国的政治中心,英格兰的第一个皇宫就建在这里,直到1512年一场大火将它彻底烧毁,皇宫才另择新址而建。后来这里再建起来的楼群就成为国会议员办公的地方。然而1834年的又一场大火又将这些楼群几乎夷为平地。后又经过好几年的设计规划,于1840年再一次启动重建工程,经历30年终于在1870年完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集哥特式建筑风格和英国浪漫主义于一身的美丽建筑群。它沿着泰晤士河边而建,在长达900多英尺的建筑中均匀地升起三座主要的塔楼,东边的那座塔楼就是伦敦的地标——钟塔(大本钟),西边的那座塔楼是维多利亚塔,中间那座尖塔是为通风而建。三座风格不同的塔楼让整个建筑群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活泼风格,设计师们让这充满政治争斗严肃之地也有了一些明快的氛围。
议会大厦正门
大厦侧面广场上“征服者威廉”塑像

议会大厦 左边是维多利亚塔,右边是大本钟


我们走进威斯敏斯特宫,戴着解说器开始了自助游。首先进入的是威斯敏斯特厅,它是1843年大火的幸存者。它高大空旷,典型的哥特式拱形骨架支撑着整个大顶,四面墙上共有15座真人大小的历代国王塑像放置在壁龛里。这座建于11世纪的大厅最早是由两排高大的立柱支撑着,形成三条走廊,后来在14世纪经过皇家工匠休。赫兰德的精心设计,采用悬臂托梁顶棚替换了那两排立柱,从而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开放大厅。
开放的大厅

这个开放大厅见证过无数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12世纪起,这里就是国王和女王加冕的庆典场地。同时也是国葬前停放遗体供民众瞻仰凭吊的地方。当然绝大多数的情况是用于君主逝世,但有三人例外,他们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家陆军元帅弗雷德里克。罗伯特,第一代罗伯特伯爵,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伊丽莎白。鲍斯。莱昂享有此殊荣。
这里也是举行很多重大事件周年纪念的公众庆典场所,如现任女王伊丽莎白登基25周年,50周年庆典,二战胜利50周年的庆祝等。
国王加冕的盛大场面

历史上这个大厅也是英国最为重要的三个法庭(王座法庭,民诉法庭,大法官法院)曾设在此。因此这里也进行过不少重大审判,如英国内战后对国王查理一世的弹劾,和1715年苏格兰叛乱等的审判。

我们穿过大厅,走上台阶,迎面看到的是一扇高大的彩色玻璃窗,这是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窗。窗上的彩绘画表现着战争的场面,窗的下面由一排石板组成的石墙,上面记载着这两场战争对这座大厅的破坏。


我们左转进入一个长廊,金碧辉煌的长廊两边墙上挂着巨幅油画。穿过长廊进入一个八角形的中央大厅(Central Lobby),大厅的地面铺就的是英国中世纪常用的彩瓦,五彩的色调让大厅充满活力。大厅四面墙上的塑像是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历代的主要国王。   右边那个大门上方是一幅大型油画,上面画着英格兰的守护神——St. George,苏格兰的守护神——St. Andrew,爱尔兰的守护神——St. Patrick, 威尔士的守护神——St.David。
中央大厅

我们走出大厅,穿过一条通道进入一个正方形大厅,它是上议院议员们进入议院大厅前的一个休息区。大厅的地面铺着彩色瓷砖,高高的大门镶嵌着金色装饰,四面墙上是白色大理石的浮雕。大门旁立着一个很多小格子的柜子,这是专为议员们准备的搁放他们提案等的地方。议员们每天都会先来到这里,整理他们的思绪,然后再进入议会大厅,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们也通过他们进入的那道门走进上议院。这里真可用豪华来形容,流金溢彩的天花板,排列两边的大红色沙发,金黄色的御座和精美的华盖,墙上栩栩如生的塑像,彩绘玻璃,大型油画。。。这一切尽显皇室的威严。上议院是由君王,贵族和神职人员组成,所以这里的装饰自然会反映出贵气。那个金黄色的御座就是给君王的专座,尽管君王并不会经常来参加议会。与御座相对的座位就是议长的座位,议长坐席是一个无靠背的红色软座。议长座位两边的红色沙发是按党派分坐的,右边是神职人员和执政党的坐席,左边是世俗人员和在野党的坐席,议长席正对面的君王御座的上方是中间派(无党派人员的坐席)。上议院议长过去一直是由大法官担任,自2005年后从上议院议员中经由议员们选出,再由君王任命,一旦当选为议长就必须保持中立,如果已是某党党员那就必须退出该党。
上议院的君王御座

14世纪创建的上议院,开始其权力很大,除有立法权外,还有司法权,联合王国民事案件和除苏格兰以外的刑事案件的终审权。它一度权力凌驾于民主选举的下议院之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权力逐渐减少,尤其是19世纪以后,经过不断的改革,它的司法权于2009年彻底交出。

走出上议院,我们来到下议院大厅,大厅的装潢与上议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简洁朴实,绿色的坐凳排列两边,墙上也没有太多的装饰。这应该是意味着下议院议员均由平民选出吧。这里唯一的看点是置放在中间的一个皇家权杖,它是皇室权威的一个标志,没有它下议院不能讨论和通过任何法律。它的正上方是妇女席位,它是1834年大火后重建时增加的,让妇女能来这里旁听。一般民众和游客也可以在这里观看议会开会和聆听议员们的辩论。
简朴的下议院

下议院的坐席也是按党派划分的,执政党坐右边,在野党坐左边。两边坐席的下方各有一条粗红线,这是一条严格的分界线。开会期间不论发生什么争执,双方议员都不得跨过这条红线,前去指着对方的鼻子对骂。在早些时候议员们会佩戴宝剑到会,议会开至激烈处,难免发生争执,这两条红线正是设在即使双方都站在阶梯座位的最下排,抽出宝剑怒指对方也不会伤到对方的精准地方。
这让我想起,大陆媒体常常报道台湾议会开会场面的混乱场面,由此推论台湾民主也不好,不如大陆的团结胜利的人代会。其实这种争执正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有这么一个平台让不同的意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阐述,双方争个你死我活,最终却能拿出一个真正为国为民的好决策,这肯定比一人或几人一拍脑袋就作出的祸国殃民的决策好上千万倍。
注意到地面的那两条红线了吗?

传统上,君主不得进入下议院,只有一次例外,那就是查理一世以重大叛国行为为由闯进来逮捕五位议员。当他进来时,那五位议员得到消息早已离开。于是查理一世就气势汹汹地责问议长威廉。伦索尔他们的去向。议长答道:“尊敬的国王陛下,在这里我是下院的仆人,除非下院指引,我即无眼可看,也无舌头可说。”一番义正严辞的话让查理一世恼羞成怒地离去。从此这番话成为下议院议长职能的最好诠释。

下议院和上议院一样创建于14世纪,刚开始它的权力极小。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它的权力越来越大。1902年以来英国首相均出自下议院,因此首相必须向下议院负责,而首相也只有得到下议院大多数的支持才能上任。因此下议院最吸引选民的就是“首相问题时间”(Prime Minister’s Questions),在这个时间内首相必须回答议员们的提问,而这些提问不能是关于所属党派的党务或选举事物,所提之问必须是该议员所在政府部门的活动。下议院通过此项活动监督政府。1950年以后议员全部由选区选民选出。

尽管上议院有立法权,但下议院也同样有此权,两院均可提交议案,但有争议性的议案一般由下议院提出,上议院可围绕此议案提出次要议案。而且下议院对财政事务(有关税收等)有极大的权力提出议案。

我们还走进贵族厅(peer’s chamber),这里一尊维多利亚女王的塑像立在大门旁,女王手持权杖,头戴皇冠站立在一个大理石底座上。底座上有三个精雕细刻的浮雕,分别代表商业,科学,工业,它们象征着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女王的身边站着还站立着代表正义和怜悯的两尊塑像,它们是英联邦人民对女王的最好评价。

我们也走进议员厅(member’s lobby),这里进出的两道大门旁分别有四尊塑像站立,他们是20世纪英国4位知名的首相:David Lloyd George(1916-1922),Winston Churchill(1940-1945. 1951-1955),Clement Attlee(1945-1951),Baroness Margaret Thatcher(1975-1990)。大厅内的一道通往下议院的拱形门是丘吉尔提议修建的Churchill Arch。今天门所在的位置正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砸毁之处,他希望议员们在每天通过这道门时思考战争的灾难,为和平而努力尽职。

我们在里面参观了一个半小时多,深深感到:这座具有古老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承载着英国走过近一千年民主政治的艰难历程,向世人展示着英国作为一个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坚实根基。

里面不许照相,以上室内照片全取自维基网。

2018年5月15日星期二

2018春访英伦 4 白金汉宫和詹姆斯公园

凡是到伦敦旅游的人,几乎都会到白金汉宫,我们也没能脱俗,到伦敦的当天下午就来到白金汉宫。那里游人真多,我一看白金汉宫上飘扬着英国国旗就知道那天女王不在白金汉宫,而且这个季节白金汉宫也没有对外开放。只是这是英国君主制的中心,是女王陛下作为英国国家元首和英联邦領袖办公和履行礼仪性职责的地方。所以也必须来一趟,看一看。
白金汉宫大门

大门上的皇室盾徽

白金汉宫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式的建筑,看多了欧洲的不少宏大建筑眼前的白金汉宫并不很宏伟,但细看那大铁门上一匹昂首奔腾的马和一头头戴皇冠的雄狮不正透露出皇室的威严吗?不正象征着英格兰这个伟大的民族面临挑战临危不乱的勇气和力量吗?不正是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权力斗争中,推出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英国大宪章》吗? 这部大宪章不仅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一员,没有更多的权力”,从而保障了贵族,骑士和一般平民的应有权力,为英国顺利地从封建社会平稳地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也为世界其他国家走上民主自由的社会开创了先河。
远观白金汉宫

从这部大宪章的最初签署,到英国议会制的形成也走过了一段不短的历程。1215年6月15日是大宪章的最早签署日,但这是当时的诺曼王朝十三世国王约翰在贵族,教士,骑士和城市平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的。它共有63条,它的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同时规定由贵族推举25人成立的委员会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其中的第61条规定,这个25人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并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并可使用武力禠夺国王的财产和权力。正是因为这一条在签署不久约翰王就撕毁了该宪章,由此引发了内战,结果约翰王在内战正酣时1216年因病去世。他9岁的儿子继承王位,称为亨利三世。即位后亨利三世为坐稳王位,立即再次颁布大宪章。在亨利统治的56年里,围绕大宪章也出现过不少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纷争,甚至战争,当然大宪章也几经修改,到1263年的“孟福尔议会”时已初步形成今天议会制的雏形,到1272年亨利三世离世时大宪章已成为既定的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孟福尔会议”是指:1263年以西蒙。德。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同国王亨利三世围绕大宪章进行的斗争中获得胜利,获胜后的1265年他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会议的除按照惯例的贵族外,还有每郡2名骑士代表,每大城镇2名市民代表。这就是英国议会制的雏形。)
正对白金汉宫的林荫大道

与白金汉宫相对的是一座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这座由汉白玉建成的纪念碑正面底部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大型坐像,女王正襟端坐,两眼注视远方,左手捧着一地球仪,右手紧握权杖,“日不落帝国”的威严仍历历在目。
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背面
维多利亚女王坐像

纪念碑底座的其余三面是正义和真理天使的雕像,纪念碑顶端是鎏金的胜利女神像。正义,真理,胜利造就了今天的英国,尽管“日不落帝国”早已不复存在,但一个自由民主的英国仍然站立在世界的前面。

维多利亚女王自1837年即位到1901年去世,在位差不多64年,这64年是大英帝国最辉煌的时期。她上位之时正遇上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机器取代人力,大规模的生产取代个体手工业小生产,由此而带来的解除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不断开拓海外市场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英国于是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强权,同时它的海外殖民地遍布五大洲四大洋。
更重要的是,她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策,让英国现代君主立宪制逐步完善。
英国国会由君主,上议院和下议院三部分组成,它们都是在14世纪产生的。上议院(House of Lord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译为贵族院。上议院的议员不是选举产生,而是由600多名贵族和26名国教大主教组成,而且他们是终身职位。下议院的议员则由民主选举产生,由每个选区的选民选出,而且议员有任期限制。因为国会每届不得超过5年,5年之内就要宣布解散,国会解散之日就是下议院议员任期终结之时。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选举,组成新的下议院。

14世纪20年代国王爱德华三世统治期间,议会终于由一院制进步到两院制,即由单一的贵族和神职人员具有较大话语权的一院制,变为骑士与自治市代表组成的下议院,和由贵族与神职人员组成的上议院,两院各代表自己的利益,相互制衡对方,尤其是在君主和上议院有较大权力制定国策的情况下,下议院则发挥他们的监督批评职能。虽然刚开始这个职能的发挥很有限,但几个世纪慢慢地走下来,经历了不少腥风血雨的斗争,到17世纪末君主的权力已大大削减,下议院的权力则进一步增大。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19世纪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1867改革法令》将自治市选民的财产下限调低,调整下议院在各个自治市的席位,即人口减少的则相应减少其席位,反之人口增加的则新增席位。《1884人民代表法令》又调低了郡的选民财产的下限,从而使选民人数大增。《1885年议席重新分配法令》又将“一区多席”的选区改为“一区一席”。这些选举制度的改革逐渐增加了下议院的权力,而逐渐减少或削弱了国王和上议院的权力,国王只保持了咨询权,鼓动权和警示权。国王的象征性大于政治性,这种象征性非常强调道德和家庭价值。

从那时走到今天,下议院已在国会中占主导地位,下议院的立法权力超过上议院;根据1911年国会法案《Parliament Act 1911》,上议院驳回大部分议案的权力被削减为仅仅能够延迟议案通过。英国政府应对下议院负责,首相在任期必须保持下议院对他的支持。

由此维多利亚女王“母仪天下”的形象在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中间逐步加强。

白金汉宫没有给我很震撼的感觉,但它四周的绿地花园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St. James’s Park。在我们前往白金汉宫问路的时候,就有一年轻女士告诉我们:“St. Jame’s Park is very lovely.” 我们记住了她的话,在白金汉宫和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转了一圈之后就朝公园走去。还没走进公园,刚刚穿过大街来到公园上面就被下面公园内的满园春色吸引。初春的花儿已经绽放,冬眠的小草也昂首挺胸。


 我们快步走进公园,一进公园眼前一亮,一个清澈的湖面上集聚着一群不同种类的水禽:黑白天鹅,各种野鸭,大雁,还有鹈鹕,它们有的在湖中优雅游戈,有的在岸边闲庭漫步。湖边刚苏醒的枝条随微风摇曳,绿草地上一只只松鼠穿梭觅食,园中春天的气息扑鼻而来沁入心脾。我们慢慢地沿湖而行,随手拍下一个个美丽的瞬间。








这里原来是一片沼泽地,1532年亨利八世买下它,先是想在这里建一座宫殿,但那片沼泽地确实不是建房屋的最佳选择。到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位后,把这里建成林园,并养殖不少热带动物,慢慢地这里就成为皇室的猎鹿园。到19世纪皇室又对它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造,把沼泽地改成了一个天然湖泊,于是吸引不少水禽鸟类来这里安家,现在湖中还有一座鸭岛,那就是鸭子们的家,它们在这里生息繁衍。这座鸭岛还是鹈鹕的家,每天饲养员都会在这里定时喂它们新鲜鱼吃。最早的鹈鹕是1664年俄国驻英国大使送给英国的礼物。那时公园就对大众开放了,成为伦敦市中区最美丽的公园。

在公园遥望白金汉宫和女王纪念碑
站在桥上远望伦敦眼

今天这座公园仍然是伦敦市中心的一块瑰宝,市民和游客来这里休闲,鸟类水禽类们也在这里得到保护。
园内的儿童游玩区

2018年5月2日星期三

2018春访英伦 3 大英博物馆

来到伦敦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参观大英博物馆。世界最知名的四大博物馆我们已参观过三座了,就剩下这座大英博物馆。到伦敦的第二天上午10点整我们走进了这座历史最悠久,藏品最多的博物馆。它成立于1753年,那一年英国收藏家汉斯。斯隆(Hans。Sloane)去世,他留下7万多件收藏品,主要是植物标本。家人根据他的遗嘱把他的全部收藏品捐给国家。于是国家专门建立了一座博物馆来收藏这批珍品,博物馆于1759年正式对外开放。刚开始主要收藏自然历史标本和大量书籍文物,到1880随着馆藏的增加,将自然历史藏品和文物藏品分别成两个馆。到1973年又将书籍手稿等划给大英图书馆。从开馆至今一直对外免费开放,它的藏品有800万件之多,它们分别陈列在100多个展室里。

博物馆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古罗马神殿式建筑,几十根高耸的希腊立柱支撑着两边的回廊,八根立柱支撑着一个三角形的门楣,单色调陈旧的外观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一走进去敞亮的大厅又让人穿越历史来到现代。原本是露天的中庭,带上了一个透明的大帽,让人们在这古典的殿堂里欣赏现代建筑艺术,这真是独具匠心的设计。这让我想起世界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安放在法国卢浮宫前的那座玻璃金字塔,两者都有同工异曲之美。


从大厅左边走进古埃及馆,该馆的镇馆之宝_埃及罗塞塔碑就立在一个大玻璃罩里。碑上面的字很小,根本看不清它的笔画。(碑上的字肯定不认识了)好在一旁的文字让我们知道,这是一块公元前196年 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草书(也是象形文字)和古希腊文篆刻的当时埃及国王托列密五世的诏书。这块石碑是拿破仑1799年占领埃及时攫夺回法国的,后来在英法战争中拿破仑战败,于是这块石碑又成为英国的战利品于1801年被运到英国,1802年住进这个大英博物馆。

这里非常有趣的是介绍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音。我们都知道象形文字就是看图猜字,但这个字怎么发音却从不知晓。如“月” 画了一个月亮,今天我们当然知道它的发音是“yue”,但几千年前古人的发音是一样吗? 经过很多学者的考察和研究,尤其是埃及古物学家Jean  Francois Champollion的深入研究,他们最终发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由一系列混合的声音和图画来表现的。如:猫

前三个图画纪录的是声音“miw”, 最后一幅画就生动的表现出“猫”这个动物。这个发声是不是很接近中文的发音,真是很奇妙!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最早用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4世纪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在馆内还有一个埃及第五代法老女婿的墓碑,这是一块石灰石做成的墓碑,中间那道门是假的,不能由此进入墓室。这个碑上记录了他的出生时间地点,他的妻子是谁,以及他的从政生涯等。上面的字也是象形文字。

馆内还有一尊猫神的塑像,它是古埃及金字塔时期人们崇拜的神,人们认为通过它人就能与神沟通。那时每年大约有70万人来到Bubastis城(位于埃及北部),朝拜这尊神像,参加一年一度的崇拜节庆。现代科学家通过X光等技术对这只神猫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这只猫的成分是84.7%是铜,13%是锡,2.1%是砷,0.2%是铅。它就是一只人造出来的塑像,就像是庙里的菩萨像一样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里还陈列着一个水晶石的甲壳虫。这种甲壳虫在古埃及法老的神殿里是常有的一尊神,那时的人们认为它是具有永久能量的太阳神,它会在每晚自动更新,第二天一早又精神抖擞的照亮大地,唤醒万物。这块石像是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找到的,考古发现它在古罗马时代就被移动过,后来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又被移到土耳其的。

馆内的埃及馆是最热门的,人们都是冲着木乃伊来的,我们早已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过几次了,所以就没再去进去。

我们来到古亚述馆,两个巨大的人头牛面浮雕威武地守着大门。在古亚述它们是守卫在皇宫门前,保卫皇宫不会受到妖魔的入侵。看到它们就自然联想到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为什么古人们会有这样的奇想,把动物尤其是比较凶猛的动物和人结合起来?也许是那时人们没有更好的武器与大自然中的野兽搏斗,希望借助于一些猛兽的力量来战胜周遭恶劣的环境,以便生存下来。走进大门一条长长的过道两旁全是古亚述王室的浮雕,它们大都是战争狩猎的场面。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浮雕很不完整,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只能根据所得到的碎片把它们还原,没有得到的部分只能留下空白,让参观者自由遐想。这个亚述人猎狮图也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猎狮图

在古希腊古罗马馆里,有一组塑像来自古希腊最著名的神殿Didyma,那里是希腊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发表神谕的地方。这些坐着的男人和妇女都是当时当地最富有的人,还有一头雄狮卧在他们身旁。

在馆里最吸引人们的是那一整座Neried Monument。这是古罗马亚细亚西南部的利西亚省的统治者Arbinas为自己修建的墓碑,它大约建于公元前400年,而他自己则死于公元前370年左右。这是一座典型的希腊式建筑,坚固的两层基座和高大的爱奥尼克立柱支撑着整座墓碑。墓碑最上面三角形屋檐上的浮雕,展现出Arbinas他和妻子,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紧接着的下方是他狩猎的场景。正面立柱间站着的是三位女神,尽管她们的头不知在哪,但从她们挺拔的身姿,优美的姿态完全可以想像出她们那充满胜利喜悦的脸庞。她们身下的两层基座上的浮雕分别呈现出两场战争的场面。


这里最珍贵的还要数那些从希腊帕特农神庙运来的埃尔金大理石(帕特农神庙里的塑像,浮雕)。19世纪初,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花7万英镑买下,运回英国,然后以3.5万英镑卖给博物馆。2011年我们在雅典参观帕特农神庙时导游就给我们讲了这段历史,显然那个“买”是带有强抢的性质的,他依仗着他有奥斯曼国王苏丹的特许证。那时我们在希腊只看见一片废墟的帕特农神庙,今天在这里看见了它的精华。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做工精美的雅典陶罐,不论从形状,烧制,着色上都比我们在希腊圣托里尼岛上博物馆看到的要好很多。
这是大英博物馆的藏品


以上两张照片的陶器是希腊圣托尼里岛博物馆的藏品


希腊勇士的塑像,公元前460-450年的作品。

我们来到二楼,在这里看到一具自然木乃伊。1896年,在埃及北部考古学家发现了他。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500左右,他死后埋葬在一个不大的浅洼地,由于地面小,人们不得不把他的身体卷起。而埋葬他的是干燥的热沙,这些热沙能自然脱水,因而他的尸体没有腐坏,而是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天然的木乃伊。博物馆给他的名字Gebelein Man,Gebelein是发现他的地名。2012年博物馆采用CT扫描技术让我们能看到他的里面。今天参观的人可以按屏幕上的键就能看到相关的说明。



二楼上还给我们展示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据考古发现这个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它也称为“两河流域文明”,这两河就是今天中亚地区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个文明就是发生在两河平原上以农业和灌溉业为基础,而慢慢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这个文明持续了6000多年之久,从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200年。它从原始的狩猎,到定居的农耕,再到城市的发展;它从树棍等自然工具,到制作简单的石器工具,再到冶炼铁,铜,金,并用它们来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它也发展了自己的文字—楔形文字,也开办学校,也有治理城市国家所需的法律等。后来随着波斯和希腊人的崛起,这几千年的文明就逐渐消失,城市也被黄沙掩埋。直到19世纪初,考古学家才开始慢慢把它发掘出来。
铜器时代中期的精美产品

铜做的水管


铸铁版画

金丝编织的披肩



在二楼我们还看见一个银盘,它是1753年被一个9岁的小孩在英国的泰恩河边发现的,但它一直被英国诺森伯兰郡的一位伯爵家所拥有,直到1993年才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这个银盘上描绘着希腊神话里的太阳神阿波罗和他的孪生姐姐,以及他们的母亲和姨妈在他们的出生地得洛岛上相聚的场面。

这个路易斯西洋棋也是博物馆的镇馆宝之一。据考古发现它是公元1150-1200年由挪威制作的,棋子由海象牙和鲸鱼齿精心制作而成,包括坐立的国王和王后、戴教冠的主教、骑在坐骑上的骑士、站立的狱卒和士兵,都被制成方尖碑的样式。它们的主人是谁,到目前尚不知,它们是在1831年4月11日一个苏格兰古董协会上被展出之前的某个时间点发现的。具体的地点也不祥,只是说好像在一个沙丘的小石洞里发现的。现今为世人所知的93颗棋子,11颗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剩下的82颗在大英博物馆中。



大英博物馆确实很大,我们在里面转了三个小时也仅仅只看了这么一点,就是这一点也让我见识了不少世界史。很可惜的是我们没走进中国馆(那天闭馆)留待下一次的到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