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星期五

2015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游5--黑山共和国掠影

在dubrovnik的第三天,我们驱车到黑山共和国一睹它的别样风采。黑山共和国是最后一个从原南斯拉夫分离出来的独立国家。她也和这片土地上的其他国家一样历经了无数风风雨雨,统治者像走马灯似的不断变换着--古罗马帝国,哥特人,拜占庭帝国,威尼斯王国,奥斯曼帝国。。。1711年她又与俄罗斯结成联盟,乘俄土战争期间,趁机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夺得大量土地,但她仍然没能独立,直到1887年柏林会议后她才独立。但好景不长,一战期间又被奥匈帝国入侵占领,战后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91-1992期间原南斯拉夫的4个联盟(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纷纷独立,只剩下她和塞尔维亚,他们签订了一个宪章,规定到2006年2月之后,人民有权通过公投决定是否独立。于是在2006年5月21日通过公投,赞成独立的一派以微弱的优势(55.5%的赞同票,超过55%为胜)使她恢复一战前的独立地位。独立至今已有9年,我没有更多的资料去证明这里人们的生活是比独立前更好?还是不如?

从Dubrovnik 迎着朝阳一路向东,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美丽的Kotor海湾,碧绿的海水旁是峰峦重叠的山脉,山脚下红顶白墙的民居倒映在海水中,远远望去一个孤岛屹立在海水中。那就是我们要去拜访的第一个景点--Our Lady of the Rock(圣母玛利亚岩石教堂)。
大海中的孤岛

这是一座人工建造的小岛,据传说这是由当地的几代水手们共同建立的小岛,为的是在这里建一座航海灯塔,引领他们平安归来。公元1452年7月22日在这个岛上发现一张圣母与圣子的画像,于是人们开始在这里修建教堂,存放这张画像,以保佑所有出海人的平安。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教堂前前后后修建了近2百年,到1632年才完全完工。每年的7月22日,这里的居民都会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纪念他们发现这张圣母圣子像,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
岛上教堂
远处是岛上的灯塔

我们乘坐一艘渡轮很快就来到岛上。当然最吸引我们眼球就是这座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它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而且钟楼和主堂连在一起。我们走进教堂,里面不大,正中是一个主台,一幅圣母怀抱圣子的油画镶嵌在一个大理石中,大理石四周雕刻着10个表情神态各异的天使浮雕。天花板上及四周墙上全是各种油画,顶上的油画出自当地17世纪著名的画家Tripo Kokolja,而墙上的油画则来自水手海员们的捐赠。我们随导游走上二楼,原来这里是一个博物馆,里面放满了各类圣品,马赛克的,木雕的,铜制的,大理石的。。。画像挂满,天花板上挂着各种不同的照明灯和很多铜铃,地上放满各类器皿,物品。这些都是水手海员及其家人捐赠的,最新的一件是6个月前捐赠的。这里最有意义的一件捐品是一幅耗时25年,一针一线织成的圣母圣子像。这件作品的制作人是一位海员的妻子,她丈夫经常出海打鱼,她就在家里祈祷上帝保佑她丈夫平安归来。一次她丈夫出海,其他人都回来了,就她丈夫没有归来。她坚信她的丈夫一定会回来,于是她就开始绣这幅圣母圣子像,这一锈就是25年。她一边绣一边等待丈夫的归来,把对上帝的信心和对丈夫的思念一针针绣进这幅画里,她不仅仅是用金银丝线,还用她自己的头发去绣这幅画。她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所有远航来到这里的人们,人们为表达对她的尊敬,纷纷送给她自己国家最好的丝线,其中就有来自中国的丝线。




水手们平安归来献上的


25年心血绣成的画

当然这里也像所有的旅游点一样,有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商店里也有仿绣的这幅画,具体价格我没记住,看了真品也就没有必要买一个仿品回家了。

我们乘渡轮回到大陆,继续朝第二个景点走去。不一会我们就来到Kotor 老城,这又是一座中世纪的古城。依山而建的城墙下,一条护城河水缓缓地流淌着,不少当地人在暖暖的阳光下悠闲地喝着咖啡,另一方,一个农贸市场里人来人往,摆满各类蔬菜瓜果及各种奇异鲜花的摊位前,买卖双方正在愉快地交易着。。。好一派温馨祥和的气氛!


也许这个城太小,导游给我们一人一张该城的地图后,就让我们自由行了。我们从西门(也叫海门,因它面临大海)走进古城,迎面看到的是一座高大的钟楼,它屹立在古城最大的广场--Oruzia。这个广场是这座城市最早的建筑,建于公元6世纪。而这座钟楼则晚它近一千年,建于1602年。与钟楼相对的是Duck宫殿,宫殿的一旁是一座剧院,那里正在上演歌剧。(可惜是晚上,我们不能在这里过夜,也就无缘欣赏了。)
这座城门上方写有21-VI-1944,这是二战期胜利日

过去的宫殿,今天的博物馆

我们穿过广场朝里走,立即进入迷宫一般的小巷,它不像Dubrovnik老城,一条大道居中,无数小巷向左右两边散开,无论怎样走都不会迷路。它完全是一座无整体规划的依山而建的城市。谁先来,谁就可占尽优势,修一座房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后来人只好以现有的地势而建房。结果整座城市就没有一条笔直的路,全是弯弯曲曲的小巷,好在城市不大,东穿西串最终也能走出来。于是我们也懒得看地图,就随心所欲的走吧!避开旅游旺季真好,静静地倘徉在无人的小巷里,慢慢地追寻着历史的脚步,一个个不同时间修建的宫殿,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辉煌;一座座不同宗教的教堂,述说着几百年宗教在这里的争战;一间间各类博物馆,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发展。



这个城市第二个建筑就是St. Tryphon Church。公元809年,一位威尼斯商人在土耳其获得公元3世纪的圣人Tryphon的骸骨,他就把这个骸骨往威尼斯带。结果途中遇上暴风雨,船只搁浅在这里,他只好把骸骨暂时寄放在这里。当地居民Andreaccio Saracenis出于对圣人的敬畏,就在此建了一座小小的教堂,用以供奉这个骸骨。直到三百多年后的1166年,这座小教堂才被扩建。教堂的外部属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圆形拱顶,两则是两座不同风格的钟楼。教堂内部则是典型的罗马风格--顶上及四周装饰着无数干壁画。当然这座教堂也在1667年的那场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的损害,两座钟楼都倒塌。今天我们看到这两座钟楼前标写着不同的年代,一个是809,它表示这座教堂最早的修建时间。另一个是2009,它告诉我们,这座教堂最近的维修时间。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的侵蚀着,摧毁着教堂,而在这一千多年里,又有无数的人们用信仰一遍又一遍的维修着这座教堂,传承着人类最单纯的生活准则--万事仰望上帝!



我们进入内部,它的装饰不豪华,简洁的红砖砌成的柱子支撑着高大的拱顶,由四根赭色大理石柱子建成的主讲台摆放在教堂最前面,一个宣讲台悬挂在教堂右则的一根白色大理石柱上,壁画挂在四周,镶嵌在拱顶上。然后我们从侧面走上二楼,这里珍藏着无数珍贵的圣品,由于没有导游,又无英文解释,我们只好依次观览一遍。


走出教堂,我们继续在小城穿梭。我们来到南门,走上高坡,想顺着依山而建的长城走一圈,一看时间已快到集合时间,于是只好放弃,转身下坡,从南门走出古城。一出门就是一个小小的港湾,老城墙就依水建在港湾里,穿过一座小桥就是连接亚得里亚海的港湾,那里停满无数大小游艇。

离集合时间还有差不多半个小时,于是我们又从海门走进古城,在一家咖啡馆坐下,点了咖啡和甜点,简单解决一下午餐。

一点整,我们又上车朝第三个景点走去。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另一个老城--Budva。这个城同样是靠海岸,但它比Kotor更好的是,它有很多美丽舒适宽阔的海滩,而且有一些还是沙滩。去年夏季开始在这里举行的海舞节(Sea Dance Festif)就充分利用了这里海滩的优势,吸引了不少游客。

旅游淡季的宁静

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希腊人来这里临时居住,作为他们航海途中的中转站。到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城市,有居民长期居住在这里。到威尼斯王国时期,为防御外敌,人们开始修建城墙。今天我们仍能看到一个保存较完好的古城墙,它结结实实的绕城一周。同所有城墙一样,在城墙上也建有防御工事,炮台,为方便进出,也在四面建有城门。

我们从西门走进古城,它比Kotor城要小一些,也同样不规整,也是由一个个小广场连接无数小街小巷。城内同样有民居,教堂,商店,博物馆。。。最早建的教堂是St.Maria,建于840年,大约晚了一千年的教堂是The Holy Trinity,建于1804年。



这座古城确实太小,转了一圈也就花费了不到一小时。这时肚子也提抗议了,我们就出来寻找餐馆了。

一天的时间匆匆地拜访了三个地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这里是那样的祥和宁静。回来后在网上搜索,才知道: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拍摄地就在这里。要知道,在那文化荒漠的年代里,这部电影也是我们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西方电影之一。里面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是我非常喜爱的。大学期间我班男生小合唱唱这首歌,获得全校第一名。从此这首歌就成了他们的保留节目,每次学校或班级有什么活动,他们总会唱这首歌。很遗憾,走前实在太匆忙,功课做得不好,不然一定会多与导游交谈,得到更多的信息。以后若有机会再去,一定会专访这座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