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

体验云端上的公路--雅西高速

今年回中国正好赶上国庆,家人相约一起回西昌一趟。虽然知道这个长假路上必堵车,但再一次回西昌的愿望还是很强烈,而且听说雅西高速已通车,从成都到西昌只需5个小时,于是更是想亲身体验体验这一条穿越丛山峻岭的高速公路。

小时就记得我奶奶每次从西昌到成都都需要坐三天的汽车,若遇上坏天气说不定要四天时间。1967年底,奶奶病危我和爸爸,叔叔,表哥一起赶回西昌。那是我第一次回西昌,那一次的乘车经历仍历历在目。那是文化大革命中武斗最严重的时期,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全国的生产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好在奋战在成昆铁路线上的铁道兵仍在坚守岗位,所以成昆线上尽管还未全线通车,但客运火车已能到达甘洛。我们一早从成都出发,摇摇晃晃坐了整整一天才到达甘洛。在甘洛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搭乘成都铁二局的一辆大卡车朝西昌开去。这辆解放牌大卡车穿上防滑链,艰难的爬行在险峻的大小凉山的冰天雪地里。一路的雪景确实不错,尤其是那些冰树挂,一个个造型各异,晶莹剔透,真是美极了。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如此美景。但说实话坐在敞篷的卡车上,眼见汽车行走在十分狭窄弯曲,一面悬崖峭壁,一面无底深渊的路上,真是提心吊胆,再加上冻得瑟瑟发抖,我真没那么好的心情去欣赏这一路的美景。好不容易在天黑后我们才到达泸沽,住进一家又黑又冷的小旅店。第三天我们又继续上路,临近西昌时,还经历了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枪战:那是西昌两派的一次武斗。武斗就在路的两旁展开,我们全吓得爬在车上。也许那两派看到我们的车是成都的,没对着我们的车开枪,我们的司机也就乘机加大油门,一下冲过那一片武斗区,我们才逃过一劫。那一次回西昌火车加汽车,一共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后来成昆铁路全线通车后,从成都到西昌也要整整一天的时间。

10 月1 日中午我们才出发,以避开堵车的高峰。结果一上成雅高速还是被堵住,我们也只好慢慢爬行。大约三个多小时我们才到达雅安,开始我们的雅西高速公路之行。我弟弟曾开过这条路,他自然就成了我们的向导。从雅安从发,车窗外还是一派川西风情,连绵起伏的丘陵,整齐的梯田。一过荣经,一座座高耸的青山屹立两旁,我们已穿行在盆地边缘的高海拔林区,汽车一会行使在雄伟的大桥上,一会又钻进长长的隧道,一会又沿着“S”型的山路爬上峰巅。这桥,这洞,这路是那么的熟悉,我仿佛行走在襄渝铁路线上,8年的工作生活经历一一浮现在眼前 。那也是一条由桥梁和隧道组成的铁路,架桥梁,挖隧道穿越大巴山,跨过汉江水,在川陕交界的大山里,有的车站只好建在桥梁上或隧道里。“快看!腊八斤大桥!”随着弟弟的喊声,我急忙望窗外,一条钢铁长龙把我们高高托起,湍急的江水在脚下若隐若现,我们穿行在云雾中。这是一条长1公里多,高200多米的特大桥。我们的车继续爬坡,不一会就钻进鼎鼎有名的大相岭泥巴山隧道。泥巴山可是我小时候听奶奶讲的最多的一座山啊!那是从西昌到成都的一大屏障,那时汽车翻越这座素有川西屏障的泥巴山要一个多小时,这还是在老天爷高兴时,要是它发脾气降雨降雪,遇上塌方,雪崩,那可是要花去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弄不好还会翻车,我真不知奶奶在翻越这座山时心情,但1967年底我翻越大小凉山的心情我是刻骨铭心的。而现在这10公里长的隧道我们十分钟就穿越了,奶奶要是能活到今天,走一趟这条雅西高速不知有多高兴。翻越18道“S”弯的大相岭,我们已站在了这条线的最高峰--海拔3000多米,基本等于峨眉山的海拔。随后我们又顺山而下,汉源湖的壮阔,大渡河的磅礴呈现在眼前,紧接着我们又开始攀登拖乌山。这是一段连续51公里的坡道,比先前的泥巴山坡道又长出不少。我们的车在呈螺旋状在山间蜿蜒前行,从第一个螺旋隧道开行到干海子特大桥上,爬升了近200米,但攀升感并不明显。不象以往行使在四川的其它盘山路上,就像是行使在美国的一些高速山路上一样,虽然在爬山,但由于路面宽阔,弯道设计科学,不会让人感到害怕。我们的车驶过干海子特大桥,又开始环山而行,几分钟后,车钻进另一段山体盘旋爬升。就这样我们一会钻进螺旋隧道,一会又与群峰擦肩而过,之后1个多小时的拖乌山车程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不多久我们就翻过了拖乌山。这时天已黑了,窗外的景象也由点点的星火代替了险峻峥嵘的山峰。道路渐渐平坦,两则的山峰也渐行渐远,我们进入雅西高速唯一的一段平地--安宁河河谷段,也是最后的一段,西昌就在前方。

整整8个小时(由于堵车,正常情况下5个小时就够了)我们从成都出发,途经雅安,荣徑, 汉源,石棉,冕宁,泸沽,最后到达西昌。我们翻越泥巴山,拖乌山,横跨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穿越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深山峡谷,整个一路上我们一会上云端,一会又落入谷底,我真切的体验了这条称为建在云端上的高速公路。从成都到西昌,上个世纪5,60年代需要乘坐3天的汽车,70年代需要乘坐一天的火车,进入21世纪只需要乘坐5个小时的汽车,时代真是前进了。

桥隧相连

飞跨云端
山中镜湖

山村人家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专门停车照相。雅西高速,下次见!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自由是什么?--参观捷克和斯洛伐克博物馆有感

我们所在的Cedar Rapids市中心的Cedar河畔,有一个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博物馆。但我们搬来后近一年的时间却没有来过这个博物馆。前天周末那里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我们怀着新奇的心,终于第一次走进了这个博物馆。

啊,好气派!一座红顶浅褐色砖墙的巨大建筑高高地屹立在几十级台阶高的平台上。我们一进门一股浓浓的节日气氛迎面扑来,一棵装饰漂亮的圣诞树前,一群小朋友身穿他们的民族服装正在翩翩起舞,无数的观众也正随着音乐的节奏拍手。我们也加入其中,欣赏着他们的表演。(后来看了一个短片,才知道这个博物馆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一个平台,是因为2008年夏的一场大洪水。那场洪水淹没了这个建筑,洪水退后,他们将整个建筑抬高了11英,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个平台。)


看完表演,我们走进一个大厅,这里展现的是捷克和斯洛伐克的传统的手工艺--纺线,织布,钩花等。这一切与中国传统的方式是那么的相同,但让我惊异的是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中国传统的纺线机一般是手摇的,纺线时一手摇动纺线机,另一手则用来搓捻棉花或羊毛。而他们的纺线机却是脚踏的,纺线时用脚踩机子,两只手用来搓捻所要纺线的材料,这样所纺出来的线就均匀得多。另外他们还有不少的小工具用来纺线,一位女士专门为我们演示了三种不同工具的纺线。这几年我们也游走了好些国家,感到这个世界说大也大,倘若乘飞机绕地球一圈,也要几十个小时;说小也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又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



最让我感动的是参观他们的“ Faces of  Freedom”。 众所周知捷克和斯洛伐克都属前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二战结束后与中国一样,国家实行的是一党专政的极权统治,人民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恐惧中。每一个人都渴望自由,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逃离恐惧,奔向自由。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由?一进门一段醒目的话呈现在眼前:Freedom can mean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people in different places at different times. It can be freedom from----oppression, persecution,or fear.  Or, freedom to----live,travel work, worship, and love where  or who you want.  What does freedom mean to you? 是的,我需要寻找这个答案。一步步往下看,这里有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历史简介,有奔向自由的人们乘坐的轮船模型,有人们逃离恐惧的各种照片,有那时捷克斯洛伐克秘密警察用过的警车,有1989年到1992年东欧巨变--天鹅绒革命的录像等。在一个有无数人物照片的展厅,我停住了脚步,细细地一遍遍地读着不断出现的一段段文字: “The value of freedom is linked with responsibilities ,And if freedom has no such responsibility associated with it, then it loses content, it loses sense,and it also loses weight.”这是捷克作家Vaclav Havel(哈维尔)的话。“The worst thing is not that the world is unfree, but that people have unlearned their liberty.”这是捷克作家Milan Kundera(昆德拉) 的话。他们两位都是当时捷克政府的批评者和受迫害者,一个被关进监狱,一个被迫流亡法国。他们都曾生活在恐惧中,迫切向往自由。读到两段话,我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但自由决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一种责任义务,个人的自由决不能伤害他人。所以自由的背后是自律,除了自律外自由还要接受他律,他律就是外在的道德和法律规则的约束。这就是Kundera (昆德拉)所说的人们需要学会他们的自由--“liberty” 。另一面墙上的这些话我认为更好的注释了“自由”:What would you risk for freedom of others? Should there be any limits on freedom?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lost your freedom? If freedom granted by others, or does it come from with risk?  What responsibilities come with freedom? Are we really free? 这些问题也真是值得我们认真回答的。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到世界的每一个民族。我来美国也有17年了,住过5各州,也看过一些移民的博物馆,但我觉得这个博物馆才道出了移民的最高境界。移民的艰辛,移民的奋斗是移民博物馆的主题,为了自由而移民也是绝大多数移民的目的。

这个博物馆却提醒我们去思考: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世界, 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自由吗?我们仅仅是享受自由,还是应该为自由付出什么?

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

新加坡掠影--小国大气派

今年10月回中国,原计划只打算陪妈妈好好在家待一待,没想到从来耐不住寂寞的妈妈在我刚进家门就告诉我,她正在办理护照。于是一个难题摆在我面前:怎样选择一个地方既安全又不要飞行太长时间,还能在时短时间里办到签证。这样只好在亚洲国家中选择,日本台湾泰国她都去过,最后只好选定新加坡。

10月6日我们从成都直飞新加坡,开始我们为期5天的新加坡自由行。

人们都说新加坡是一个花的国度,我们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整个机场就是一个花的海洋,各种兰花装点着机场的每一个角落,小桥流水的花园,造型各异的盆景,笔直高大的棕榈树。。。让每一位来到新加坡的游客精神为之一振,旅途疲劳顿时消除。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们不仅自己游玩滨海湾公园,艺术博物馆,摩天轮,海湾购物中心,朋友还带我们游玩植物园,动物园,飞禽公园和圣淘沙岛。每到一处都置身在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无价的新鲜空气,翠绿的树林,盛开的鲜花,欢唱的小鸟。。。真是流连忘返。最让我难忘的是滨海湾公园。那天一早我们来到公园,一进门一片巨大的擎天树林就印入眼帘,这些树既可以说它们是水泥柱,也可以说它们就是一棵棵的真树。因为这些原本使用水泥和钢筋建成的柱子上,长满了无数热带的蕨类藤类植物和花卉。还别小看这些巨树,它们还有非常环保的功能。这些巨树的设计者们充分利用电水环保的技术,一方面收集太阳能用以晚上的照明,同时又利用树干的空心充当公园里那两个温室的通风管道。由此可见新加坡人的绿化环保意识真是独树一帜,不仅每一幢建筑物的顶上,就连公园里的空间也充分利用,而且这些巨树还有如此好的环保功能,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后两天我们住在朋友家才进一步了解到,新加坡政府大力鼓励居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花草,并将它纳入每一个社区的园艺规划。而且我们在植物园和大街上都看到很多大树的树干上都爬满各类蕨类藤类植物,开始我们还以为是自然的,结果朋友告诉说这些都是有意栽培的,让整个国家的绿化面积尽量达到最大化。新加坡人在绿化上真是用尽了心。
擎天巨树
美丽的附生植物
巨树间的空中走道

我们行走在这些树丛中22米高的空中,四周的美景尽收眼底,世界最高大的摩天巨轮,三幢55层高楼顶着一艘巨大轮船的金沙酒店,繁忙的克拉码头,远处的大海。。。从空中落到地面,我们又去寻找以新加坡三大主要民族命名的各具特色的小花园---中国花园,马来花园和印度花园。 

时间飞快的跑着,清晨的凉意早已被火辣辣的太阳取代,浑身的汗水毫不客气地湿透了衣裳,于是我们急忙朝花穹走去。一进花穹一股凉风迎面扑来,我们顿时感觉进入仙境。啊,放眼望去,好气派! 一个硕大的玻璃拱顶下,一个个美丽的花园呈现在眼前,我们流连在花穹里,地中海,南非,美国加州,意大利,西班牙,智利花园,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无数奇花异草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那些千年橄榄树,耸立粗壮的棕榈树,奇异的非洲猴面包树,和地中海,热带,亚热带的各类奇花异草,让我们久久在一个个花园里驻足。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在这里看到了无数热带沙漠植物--各类仙人掌及各类热带沙漠的花草,这是多么的亲切啊!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居住了五年多,今年初刚离开,看到这些仙人掌就像看到我家房子的院子。原来这个花穹是按照地中海气候来设计的,地中海气候分布的范围占全球比例很小,仅仅 在北纬30-40 度的大陆西岸地区,包括地中海沿岸地区,美国的加州,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及南非的西南部和智利的中部。我真佩服这个花穹的设计者,在新加坡这个地处北纬4度的国度,给世人展现了这些特殊地区的植物。




不知不觉近两个小时过去了, 肚子也咕咕叫,于是我们依依不舍地走出花穹,到餐馆去填肚子。

饭后我们带着好奇的心又走进云雾林,一进门,一道高35米的瀑布从天而降,雾气环绕水珠飞溅,陡峭的壁上密密麻麻的爬满油绿的蕨类植物,迷人的各种兰花,奇异的附生植物,好一个美丽的热带雨林!刚刚还在干燥的地中海徘徊,一下又走进高温多雨的赤道。这就是新加坡的气候和植物,这里有很多与夏威夷植物园一样的植物--各种花色鲜艳的凤梨科花卉:水塔花,一掌花。。。咦,那是什么?一个漂亮的圆柱形悬挂在半空壁上,一旁的游人告诉我这是猪笼草。哦,它就是植物界里有名的食虫植物,它通过捕捉和消化昆虫来获取自身的营养。我所看到的那个圆柱形就是捕虫笼,捕虫笼上方的笼盖里有诱惑昆虫的蜜汁,那些贪吃的小昆虫就成了猪笼草的美食。啊,这个美丽外表下藏着一颗多么险毒的心!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这样的一个食物链。好了,不要让它影响了我的好心情,继续欣赏那些热带雨林里的奇花异草吧。
猪笼草
新加坡的国花

我们游新加坡动物园,不仅观赏到世界各地的珍稀动物:白皮虎,亚洲小水獭,南极企鹅,非洲火烈鸟。。。更让我惊讶的是 我们乘坐游船的水面不是一个湖泊,而是新加坡17个蓄水池之一。朋友告诉我说这是新加坡政府建国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以前我只知道,新加坡的淡水供应完全是靠从马来西亚买水,完全没想到新加坡政府为了解决全国的淡水供应做出了这么巨大的努力。他们是如此巧妙地把蓄水和旅游结合到一块。建设蓄水池是新加坡的一项战略措施,翻开新加坡地图,可以看到很多蓝色的蓄水池,这是新加坡政府充分利用全年平均降水量高达2340毫米的优势,建立的非常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深隧道阴沟系统的结果。每当下雨,几乎所有的雨水都会顺着大大小小的水沟和水道流进蓄水池,这不仅储存了淡水,而且还是很好的排水系统,即使再大的雨,也不会成灾。目前新加坡的水渠已达7000公里,有的简直就像一条条河流,这是多么壮观的人间奇迹啊。 朋友告诉我那个深隧道阴沟系统更是新加坡的一个独创,它是利用地心引力让污水自动流进污水处理厂,这样既省了人力,又不占用城市空间。新生水也是新加坡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的,直到本世纪初的2004年,它才研制成功,随着2010年第五个新生水厂的建立,新生水已占全部淡水供应的30%,它主要用于工业和建筑工地。此外海水的淡化处理也是新加坡政府解决淡水的措施之一。在开源的同时,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不少节流的措施和方法,如新生水展览馆,实行高水价的累进收费制等,培养公众的节水意识,鼓励每一个人节约用水。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短缺地今天,新加坡的做法无疑是全世界的榜样。
动物园里的蓄水池
植物园的天鹅湖也是蓄水池

在新加坡我们也看到一幢幢高楼组成的小区,我表弟就住在其中。小区的规划不错,幼儿园,小学,商店,餐馆,休闲区。。。样样具备,我感觉和中国今天的小区没什么区别。后来细问才知道这里的区别可大了,这是新加坡政府为他的人民修建的组屋,应该说类似中国今天所说的经济房。(我没见过成都的经济房,不在此评论)

新加坡那块土地早在公元3世纪就有马来人居住,后由于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那里建立港口,她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间二战中被日本占领3年半)1959年她独立自治,后又加入马来联邦,由于分歧她被踢出,于1965年8月9日完全独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国。那时的新加坡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国寡民,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仅有的5百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不仅没有任何矿产资源,就连淡水资源也没有,外面的世界大都对它能否生存持怀疑态度。但当时的政府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策--留住人心。怎样留住?首先让老百姓居有定所,由政府出资建组屋(相当于公寓房),然后低价卖给或租给老百姓。(当时7,8千块新币就可买一套三居室的组屋。当然现在早已不是这个价了,我表弟几年前大约花了20多万新币买了一套三居室的组屋,有130平方米)。其次让老百姓不生活在恐惧中--不论大小民族人人平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移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是华人占74%,其次是马来人占13%,第三是印度人占9%,此外还有阿拉伯人,欧亚混血人等。具体的做法就是每一件大事都按民族的比例来分配,如国会议员的选举,政府组屋的购买。这样人为的让不同的民族融合在一起,虽然刚开始带有强迫性,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例如在一个小区里住着不同的民族,小区的学校里也就自然有各民族的孩子,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与不同民族的小朋友相处,结果民族之间的界限就已经慢慢消除,也就不会有什么民族矛盾和冲突发生。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真没有听说新加坡建国40多年有过什么民族矛盾和冲突发生。

短短几天的走马观花,确实对新加坡留下极好的印象。要说它建国的历史并不算长,仅有48年,这里既没有意大利的厚重历史文化,也缺少法国巴黎的悠闲浪漫。但这就是新加坡, 一个有着自己特色的国度,这里是真正的民族大熔炉,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于是短短的历史一瞬间,这个当初世界并不看好的国家却腾飞了,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弱国成长为今天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强国。
飞奔吧, 新加坡!



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2013 土耳其游之历史文化篇(2)


提到土耳其的历史,奥斯曼帝国时期是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来到伊斯坦布尔必须要去的地方就是Topkapi Palace。

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宣告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建立。战胜者穆罕穆德二世立即为自己修建宫殿,他在废墟里发现了庞大的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大皇宫,于是在那遗址上修建了他的宫坻。几年后,他发现了更好的一块风水宝地----位于海湾,三面临海的高地,站在这块山丘上可以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金角湾和马尔马拉海。(这里原来是古老的拜占庭卫城)Topkapi皇宫于1459年动工,大约7,8年后全部完工。(以后的各代统治者又不停地改建,扩建,慢慢形成一个占地面积与北京故宫差不多的皇宫)整个皇宫由4 个庭院组成,第一庭院是围绕皇宫的一大片花园,里面种满树木,花草,还建有喷泉,如今土耳其考古博物馆和美术学院也在里面。第二,三,四庭院才是皇宫的主要部分,也是今天旅游者光顾的地方。
绿树参天的第一庭院


考古博物馆

在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天一早,我们穿过离住地咫尺之遥的皇宫外围的城门,进入Topkapi  皇宫的第一庭院,这里树木参天,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我们沿着山边的一条捷径爬上山,不一会就来到Topkapi Palace 的崇敬门,这是进入皇宫第二庭院的大门。(到这里才会凭票进入,旧时皇宫的第一庭院现在已成为一个城市花园,它仅保留了那道帝王之门。由于我们走了捷径,所以没能看到那道帝王之门。)崇敬门就像一座炮楼,两边各一座八角形的尖塔,塔中有暸望口,正中大门上方有八个炮台。这应该是皇宫的防御工事吧。
崇敬门

我们进入第二庭院也好象进入了一个公园,主道两边一棵棵古树列队欢迎八方游客,两旁茵茵绿草低声地合唱着欢迎曲。两边的房屋由连绵的大理石柱廊连接,这里是苏丹会见宾客和帝国的办公地 ,帝国的大维奇尔(宰相)每周4次在帝国议会厅召集帝国官员议事,一般议事会持续到中午,午餐后便开始听取请愿,即帝国的平民可以来述说自己的要求。这似佛比中国古代平民击鼓喊冤要好一些,至少它有固定的对外开放时间,平民不用担心白跑一趟,而且平民来这里还不仅仅是诉说冤情,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如城市的供水,照明,垃圾处理等问题。离帝国议会厅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高塔,称为正义之塔。正义之塔是象征苏丹反对不正义行为的决心,因为在塔上能看到议会厅里面的一举一动。至于这座塔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我无法知道,但我相信当初设计者的出发点是好的。

位于第二庭院的拜占庭的遗物
正义之塔
第二庭院的这些房间已成为展览馆, 我们走进一间间展室,观赏一个又一个的珍宝,钻石翡翠,珍珠玛瑙,黄金白银真是应有尽有。无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只要走进皇宫珍宝馆,里面的珠宝都能让人们看得眼花缭乱,世界的宝藏全被这些权倾一世的统治者霸占。我在瓷器馆里还看到不少中国的青花瓷器,从晚宋到元明清时期的都有,这应该要归功于当时的丝绸之路。奥斯曼人就是最早生活在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人,丝绸之路穿越他们的领地,他们对于中国的瓷器应该是早就在使用,而且很喜欢,所以在这里我们会看到这么多的中国瓷器。我觉得他们喜欢的蓝色瓷砖也许就是受了中国青花瓷器的影响。回家后在网上看到一些中国瓷器专家写的文章才知道,这个皇宫里收藏有1万多件从13世纪到19世纪的中国瓷器,其中有40件元青花瓷器,这些元青花瓷器是所有瓷器中最珍贵的。武器馆里的刀剑,盔甲等都镶满珠宝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看到它们,参观者还能想到昔日的血腥硝烟吗?

我们又跨过吉兆门进入第三庭院,这是皇室成员活动的主要场所。一座方形的建筑正对着大门,该建筑的四周环绕着大理石柱子,柱子的上下镶嵌着一金环,这些柱子支撑着一个巨大同样镶嵌着金的屋顶,这就是苏丹的觐见大厅。苏丹会在这里接待重要的外国使者,或在这里召见皇室官员,商讨国家大事。这里面简直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珍宝馆,这里的龙椅,坐垫,壁炉,墙上的装饰全都穿金戴银,镶嵌着价值连城的宝石。
吉兆们

觐见殿

觐见殿入口

走出觐见大厅看见一个方形的喷水池,水正欢快地喷涌着给游客带来一丝清凉。据说这个喷水池的作用不是这个,而是用来保密的。当大厅里苏丹召见重臣商量国事时就将喷泉打开,以防止外面的人偷听。
我们走进觐见大厅旁边的征服者之亭,一幅美丽的图画立即映入眼帘,一望无际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就在脚下,连接欧亚大陆的大桥在远方忽隐忽现。

随后我们又走进这里的展室,这里展示的物品比第二庭院的又高出不知几个档次。这里有历代苏丹的服饰,从这些服饰上我们能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最早的服饰很像蒙古袍,用料基本是棉和麻,装饰简洁。慢慢地服饰变得越来越精细,用料从棉麻变成真丝,装饰雍容富贵,样式也逐渐欧化。这里兵器馆里展示的刀,剑,剑鞘,盔甲,盾牌更是满身珠光宝气,制作也更精致,其中有一把短剑的剑柄上就镶有三颗大大的绿宝石。这里还有一个钟表馆,里面基本都是各国献上的名贵钟表,有高大的落地钟,也有小到手掌大的装饰钟。
这里还有一座皇室私人的清真寺,里面最让我惊讶的是不仅看到了穆斯林教的先知穆罕穆德的亲笔信,他的胡须,以及一块留有他足迹的石板,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亚伯拉罕用过的石锅,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使用的杖,大卫用过的宝剑。我当然无法考证这些东西的真伪,也好象从来没有听说或看过有关这些物品的文章。穆斯林教把这些物品当作圣物收藏,我就更相信《圣经》开篇第一本《创世纪》里神给夏甲的应许。因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没有生育,撒拉就让自己的使女夏甲与亚伯拉罕同房,夏甲怀孕后,就小看撒拉,撒拉就苦待她,于是她逃出来到旷野,耶和华的使者遇见她, 就对她说,“你回到你的主母那里,伏在她手下,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不久夏甲为亚伯拉罕生下一男孩,按耶和华使者的吩咐给他取名以实玛利。以实玛利就是阿拉伯人的祖先,因此伊斯兰教承认犹太教的先知,也承认耶稣是先知,当然他们认为穆罕默德是最大和最后的先知,他的话语具有比其他先知更大的说服力,因此《古兰经》比《圣经》更重要。从这里可以看出世界三大主要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犹太教起源最早,他的主要信条就是旧约圣经;基督教是在基督耶稣来到世上传教之后建立的,基督教的圣经除了旧约还加上了新约;伊斯兰教起源最晚应该是在公元7世纪,它的很多信条与旧约中的律法很相似,如实行相信真主的最后审判,死人复活,实行割礼,妇女裹头巾等。这三大宗教可以说是同宗同源,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为什么一千多年来却那么势不两立,从“十字军东征”到如今的“圣战”就没停息过。
皇室清真寺


建于穆罕默德三世的图书馆,里面主要珍藏神学方面的书籍,也有很多手抄的古兰经。

带着满腹疑问我们来到第四庭院,这是皇宫的最后一部分,它后靠马尔马拉海,站在黄金露台可以遥看金角湾。露台靠海边有一个金顶的开斋亭,苏丹门在此开斋。开斋亭的一旁是为纪念穆拉德4 世的巴格达之战的胜利而修建的巴格达宫。这里最主要的就是建于1640年的割礼殿,专为年轻王子进行割礼用。走下黄金露台就是御花园,里面树木花草繁茂。
遥望金角湾
黄金露台,开斋亭

我们往外走,准备去参观后宫,结果一走出吉兆门就遇上土耳其军乐队的表演。表演者身穿土耳其的传统服饰,吹着不同的乐器,列队向吉兆门走来,然后在吉兆们前的一块空地上摆开成一个圆形开始表演。土耳其音乐是我比较喜欢的,它很像新疆音乐,其实希腊音乐也与之相似。


看完表演我们才从第二庭院左边的侧道买票进入后宫。进后宫的路相比宫内其它的路就小得多,而且门也不大,装饰也说不上精美,进去后是一条较长的幽暗的石子铺就的路,给人一种十分隐蔽的感觉。走出小路,进入一个庭院,这里有一道镶金的门才正式进入后宫。一进去就看见门厅两边挂着巨大的镜子,据说是让苏丹及他的家人外出正衣冠的。继续往里走穿过一个嫔妃们住的院子,就来到太后庭院,这是后宫最主要的建筑之一。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太后在后宫有绝对的权力,地位崇高,有时还会干政。在16世纪初到17世纪就是苏丹皇太后掌握国家大权。太后庭院是一个有着三层楼房的四合院,四周同样是由大理石柱子支撑的拱廊连接,拱廊墙上由不同图案的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瓷砖装饰。太后殿里的装饰画有一点中国国画味:淡雅,清爽,但进入太后的房间则是幽暗压抑的,不知为什么两者会相差这么大。
进入后宫的幽暗通道

嫔妃庭院

太后庭院

这里当然建的最奢华的是苏丹的帝国大殿,它是后宫唯一的一座圆拱顶建筑。拱顶即四面墙上全由当时最好的伊兹尼克瓷砖拼凑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大厅中摆放着苏丹的镶满珠宝的龙椅。他会在这里接待太后,皇后,台资,公主和亲信。宗教节日的庆典和皇室婚礼也会在这里举行。
进入帝国大殿


穆拉德三世的私人水池

后宫也决不会少了太子公主们的住房。这里公主的房间布置得就像一所幼儿园,墙上画满各式水果和食品,这些画具有欧洲风格。太子的房间则是与其他的建筑基本一致,主要是瓷砖镶嵌的伊斯兰风格。说到太子殿,不得不提到穆罕默德二世颁布的 “弑亲法” ,他为了政权的稳定在1444年颁布这个法,即苏丹可以杀死除了自己儿子以外的皇室王子。这是多么残酷的法!直到1603年艾哈迈德一世即位才废黜了这个残忍的法。那时王子们可以免于一死,但并没有自由,而是在这里给他们建了王子殿,让他们住在这里享乐,实际等于变相囚禁。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情况也改变了,太子们在这里度过他们的童年和少年,到长大成人就会被送到专门的学校去接受教育,然后被派往各地任职。
太子殿


三个半小时的参观对于有600年历史的奥斯曼帝国的了解显然是不够的,我期待着下一次的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