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星期一

2015东欧行布拉格篇--城堡区

在布拉格的第二天一早,我们跨过查理大桥,沿着逐渐向上倾斜的石块铺成的小道向山上走去,不一会我们就来到城堡大门--Matthias Gate。它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凯旋门,两边的石墩上各塑一尊塑像,左边那人持刀,右边那人拿棍,明显地表现出一股崇尚武力,用武力征服世界的帝王之心。

城堡大门外的小乐队

穿越这道野心十足的大門,來到布拉格城堡的前院,这里就是一个由房屋组成的狭长的四合院。最值得看的就是那道必须穿越的马加石门。这道石门镶嵌在那幢浅黄色的建筑里,其实它原本是一个位于通往城堡的吊桥前的大门。后经过改建,巧妙地与后期的那幢浅黄色大楼融合成一体,这个设计让这道门更加醒目。


走过这道特殊的石门,就进到城堡的中庭。迎面看到的是位于后院的圣维特教堂的哥德式尖顶,左边正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同样是巴洛克风格的喷泉。一个六边形的水池中央屹立着一个两层圆形石雕像,一股股清澈的水从中喷流而下。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铁笼罩着的水井,是怕小孩不小心掉进井里,才罩着这么一个铁笼吧。(这是我当时的看法,回来后一查,还真把我吓了一跳。原来这是一个示众不贞洁女子的铁笼。看来在古代,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男权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凌辱完全一样。)

排队买票的游客真多,我们也排在后面。不一会LG指着右边的一个白色建筑说,走我们到那里去买票。于是我们走进这座白色建筑,这里好清静,就几位游客在买票。买票出来我们也告诉其他的游客到那里去买票。(回来后上网才知道,那座小白色建筑原来是皇室的家庭教堂--圣十字教堂。现在那里已成为城堡管理部门的办公室,一点也没有教堂的氛围了,除了外观。)

我们按照指示走进第三个大庭,一座高耸入云的教堂就直直的立在眼前,站在狭窄的进口只有仰望的份,相机根本不可能照下它的全景。尽管我们这几年在欧洲已参观过不少教堂,但站在它面前还是能感觉到它的威严。它就是前后花了近600年时间才建成的捷克最大的教堂--圣维特大教堂。其实它的全名是圣维特,圣瓦茨拉夫,圣沃伊捷赫主教堂。我猜想这实在是因为这座教堂修建的时间太长,跨越了6个世纪,而这三位又是捷克历史上深受人们爱戴的圣人,他们三人最终都安息在这里,所以它才有了这么长的一个名字。


早在公元925年,当时的公爵瓦茨拉夫一世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罗马风格的教堂。后又经公爵斯皮郝涅夫二世扩建。到公元1346年,查理四世在位时,他将布拉格教区升为主教区,因而需要一座更大的教堂。于是他下令在这里修建一座哥德式大教堂,国王可以在这里加冕,也能安息在这里,同时还能让更多的圣人与国王作伴。他特地请来两位建筑师帮他实现他的宏图。然而人的寿命不能与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比,工程才进展30来年查理四世就归西。接下来的国王瓦茨拉夫四世继续着这项工程,然而一场要求宗教改革的胡斯战争中断了这个工程。1434年战争结束后,工程又继续,但1541年的一场大火,又将这个未完工程毁于一旦。天灾人祸让查理四世的宏图一而再,再而三的受阻,直到19世纪初,1920年这座历经6个世纪,凝聚无数不同风格的建筑师心血的大教堂终于大工告成,屹立在布拉格伏尔塔瓦河西岸的高地上。今天人们可以在这座教堂看到各个时期不同建筑师留下的足迹--罗马的,巴洛克的,哥特的,文艺复兴的,洛可可的。单就这一点,这座教堂也算得上世界一流的了,学建筑的真应该在这里好好看看,一定受益匪浅。


同样有着不同建筑风格的教堂背后

教堂南面钟楼建于1396年,1406年完工。最耀眼的当是那扇金色盤枝旋绕而成的雕花窗。


走进教堂首先看到的是典型的哥特式勒拱支柱,在天花板上交织成网。教堂四周照例是一扇扇的彩绘玻璃窗,上面描述着圣经故事和波希米亚的民间故事。教堂正中主祭台的两边,一边是被瓦茨拉夫四世杀害的主教John of Nepomuk 的陵墓,一边是他的画像。谁对谁非人们心中自有一杆秤,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绝不会由权势者决定。教堂两边还有不少小祭台(也可叫小教堂,它们是一个个圣人的圣地,以供信徒们敬拜。)


从教堂出来我们来到教堂南面,一座类似埃及的方尖碑屹立在这较大空间的广场上,它是纪念一战受难者纪念碑。

与教堂相对的那一排红瓦白墙的建筑就是皇宫。这个皇宫比起我们在俄国参观过的几个皇宫简直应该算是民居,它比丹麦的城堡还要简朴,里面不仅装饰简洁,而且看不到什么皇室的豪华卧室,餐具,有价值的油画等。这应该与捷克的历史有关,波西米亚这块捷克人居住的地方,却在相当长的时期都由德意志民族统治。这两个文化大相径庭的民族间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摩擦,引发各类冲突。肯定统治者也会像走马灯似的变换,每一位卸任或下台的国王,多不会留在布拉格,他们返回德国或奥地利时总会带走值钱的东西。
这是皇宫内最好的大厅

但在这里却发生了引起欧洲30年战争的抛窗事件。那是在17世纪初,捷克新教经过15年胡斯战争获得的宗教信仰的宽松环境越来越差。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西米亚,意图复兴天主教,并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费迪南大公为波西米亚国王。这位大公是一个极端狂热的天主教徒,为复兴天主教,他开始对波西米亚的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迫害,撤毁他们的教堂,禁止他们的一切宗教活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波西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终于忍无可忍,于是1618年5月23日发动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把两名罗马帝国大臣和一名书记官扔出窗外。他们恰好落在窗外的一个肥堆上,侥幸拣回一条命,而不像1419年被极端的胡斯信徒扔出窗外的市长和议员,他们被扔出窗外,落在手持长矛的抗议者中,结果全部命归西天。
两名罗马帝国大臣和一位书记官就是从这间房子的窗户扔出

1619年新教徒成立临时政府,推举腓特列五世为王,宣布波西米亚独立。这立即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白山之战,虽然最后以新教领袖27人被斩首示众而告失败,但它却引发了一场为争夺领土,为宗教纷争遍布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走出皇宫,与圣维特大教堂后面相对的是圣乔治教堂。走进这座浅红色墙面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教堂,才发现里面与外墙的风格迥然不同。一看那厚重的墙体,半圆形的拱门,坚固的墩柱,就知道这是古老的罗马风格。听了解释果然它是城堡内最古老的建筑,由波西米亚大公菲拉狄斯拉夫一世在公元920创建的。顶上的湿壁画就像我们在土耳其Ihara Valley看到的一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来,这座教堂也经历了无数天灾人祸,虔诚的信徒们也一次又一次的维修重建,但它的基石从来没有移动过。
 教堂右边那个浅黄色的房子就是圣乔治女修道院,它是波西米亚第一个女修道院,建于公元973年。曾在18世纪被拆除改建为军营,现为国家艺廊,收藏14至17世纪的捷克艺术作品,包括哥德艺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这可能也是在皇宫里看不到艺术品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教堂内也安葬着他的创建人菲拉狄斯拉夫和另两位圣人。

走出圣乔治教堂,继续往西走不远,就来到黄金巷。这是名副其实的巷子,它非常狭窄,总共只有17间房,房子也很低矮,但是每一间房子的不同颜色使这条短短的巷子是那样的梦幻,仿佛走进童话世界。再加上著名的捷克作家卡夫卡曾在这里住过两年,更是名声大起。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看,卡夫卡曾居住的22号房前挤满了游客,人们都想进去看看,再买几本卡夫卡的作品,回家后慢慢阅读。(那房现在是一书店,专门售卖卡夫卡的作品)
第二个蓝色的房子就是卡夫卡曾居住过的

我们随着人流上了二楼,这里是一个展览厅,展示了皇宫侍卫的服装,徽章以及武器--矛,盾,剑,枪等。还有一个小小的靶场,供那些爱好射箭的人们来这里体会使用16世纪的木制箭。

这条小巷最初16世纪时是皇宫侍卫们的住处,后来侍卫们撤离后,就成了一些专门炼金的炼金术的家,这就是黄金巷名字的由来。

从黄金巷出来,走下阶梯,就望见一座圆形的塔,走近看才知道,它是Daliborka塔,18世纪以前是一座监狱。我们走进去看到里面陈列着不少各式刑具,一间间小牢笼,还有一个地牢。在这个地牢里关押的第一位囚徒是中世纪的年轻骑士达利波(dalibor),他因为庇护农奴被处死刑,关在这里。这位真骑士死刑犯居然在囚禁的日子中,学会拉小提琴,很多同情他的人前来聆听他的琴声,还从窗户送给他食物和水,使他不至饿死。囚塔后来因这第一名囚犯而得名“达利波塔”(daliborka)。


从囚塔出来,上一个阶梯 一个玩具博物馆就在那里,但吸引我们的却是博物馆前的那个达利波塑像。不知为什么这是一尊裸体塑像。

站在城堡上远眺布拉格小城区老城区


城堡区就是一座小城


2015年11月20日星期五

2015东欧行布拉格篇--查理大桥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著名的查理大桥,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座哥德式的桥塔。巍峨屹立的桥塔上下两层分别站立着5位捷克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塑像。上层的左边站立的是Saint Prokop--捷克的守护神和斯拉夫圣餐仪式的创始人;右边站立的是 Saint Zikmund;下层的左边站立的是查理四世Charles IV,中间站立的是查理大桥的守护神Saint Vitus,右边站立的是查理四世的兒子瓦茨拉夫四世Wenceslav IV。

桥塔右边就竖立着一尊查理四世的铜像。他统治捷克30多年(1346-1378),那是捷克中世纪最鼎盛的时期。他做了三件对捷克的政治经济文化留下深远影响的事,一是发布黄金诏书,规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君王由诸侯选举产生,从而从法律上摆脱了教皇干涉皇帝的选举。二是下令修建了这座横跨伏尔塔瓦河,连接布拉格老城区和城堡区的石桥。三是建立了中欧最古老的查理大学(今天的布拉格大学)。

穿过桥塔走上石块铺就的桥面,站在这座有660多年历史的石桥上,望着桥上一个个巨大的雕像,我脑海里闪过一个个历史镜头:这座建在伏尔塔瓦河上的第一座桥,不仅将河两岸的布拉格老城和皇室所在地的城堡区连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大促进了捷克的经济发展;(该桥建成于1402年,直到1841年它都是唯一的一座横跨伏尔塔瓦河的桥)而且成为布拉格的一个政治中心。660多年来它见证了无数政治事件,这里既是国王加冕游行的荣光之道,也是屠杀反对者的黑暗之地。在大桥即将完工的1393年,波西米亚的大主教John of Nepomuk就被国王瓦茨拉夫四世下令处死--从桥上推下河,只因John坚持保守皇后告解的秘密。历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初期(1621年6月21日),27名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领袖在这里被处死,他们的头颅悬挂在桥塔示众。三十年战争末期(1648年)瑞典占领了城堡区,当他们试图进攻老城区时,在这里发生了空前激烈的战斗。除了这些人为的灾难,大桥也经历了无数次洪水的摧残,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2年。但捷克人民每一次都尽力地维护了这一座他们心中的母亲桥,让我们今天仍能走在这座承载着捷克历史的桥上,感受着他们的历史,欣赏着那些不朽的艺术--屹立桥上的30 尊圣者塑像。这些高大的石雕塑像站在这里已有三个世纪之久,几百年来他们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讲述着人性的真善美:看!上帝的儿子耶稣,为救天下的罪人,甘愿背负十字架,以他的宝血让我们脱离罪的捆绑。 那一位不屈服国王的权威,恪守道德底线而殉道的圣人John,一遍又一遍的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美和善。。。12世纪意大利传教士Francesco Assisi一次次地说着“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致敬”,时刻提醒我们保护动物,尊重生命。《忏悔录》的作者奥古斯丁也站在这里,他告诫人们悔改是重新走上新路做新人的重要一步。这一座座充满生命力的塑像让整座桥充满活力,所以有人说如果来到布拉格不走上这座桥,就没来过布拉格;如果不在桥上来回慢慢走过3,5遍,就没有感受到布拉格的灵魂。我们才来回走了两遍,看来这又留下一个理由再访布拉格。






下午当我们从城堡区返回时,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天堂,画家们用自己手中的笔,给顾客们画像,音乐家门拨动着手中的琴弦,让音符回荡在大桥上空,民间艺人潇洒地摆弄着一个个具有浓郁捷克风格的木偶,游人三三两两的漫步其中,多么祥和安宁啊,希望这里天天如此。



2015东欧行布拉格篇--老城广场

今年10月我们走进了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几个东欧国家,亲自感受了这几个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前世今生。我十分敬佩这些国家的人民为争取自由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我也非常赞同他们不忘历史的做法,不论是在布拉格,还是在布达佩斯都有共产主义博物馆和旅游团。我们正是参加这些旅游团和走进博物馆,才知道了很多以前不清楚的事实。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们于4号上午来到捷克首都布拉格。布拉格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从小被教育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就有她,正当我们处于文革的动荡期,看不见前途,不知所措时,苏联的坦克轰隆隆地开进了布拉格,这就仿佛给我们注射了一剂强心剂,把眼光转向布拉格,为什么和平年代会这样? 当然官方的宣传让我们再一次陷入迷茫。。。直到1989年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和东欧大地的同一诉求,却得到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才让我真正看清了独裁统治的真面目。时至今日我仍在找寻---为什么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历史的关键点却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正是带着这个问号,今年初我们去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现在又选择了捷克,匈牙利和波兰。

放下行李,我们就朝老城区走去。沐浴在秋日阳光下的小街小巷是那样的安详宁静,沿街的店铺装饰散发出浓浓的艺术气息,各有特色。走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是身心愉悦,一路的劳顿顿时消失。







突然,一家店铺的玻璃窗上好兵帅克的画像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们立即上前看,原来这是一家餐馆。捷克作家雅。哈谢夫的小说《好兵帅克历险记》是我几十年前看过的小说,具体的内容已记不太清楚,但是帅克的和善,卑微,又显愚昧,滑稽的形象却留在了脑海里,他在战场上的英勇 无畏,与那些贪生怕死,临阵逃跑的军官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无法忘怀。




不一会我们就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再走几步就看见教堂,哦,原来我们已来到老城广场。赶紧几步看见位于广场入口边闻名世界的天文钟,原来人们正在翘首以待天文钟的报时,我们也立即加入其中。不一会报时开始了。钟最上方的两个蓝色窗户打开了,出现了两个木偶,不一会这两个木偶退出,另两个木偶又出现。。。它们就这样不断的变换着,一共六次,12个木偶。最后以一只站在最顶端的金鸡高声鸣啼,结束了这一整点的报时。报时结束人群散去,我才仔细欣赏这座世界最古老,最精雕细作的时钟。它高挂在布拉格旧市政厅的外墙上,由三个部分组成,最上一层由两个蓝色窗户组成,每到整时,窗户打开,耶稣的十二位门徒依次出现。(由于太高,我没看清他们的样子)中间是一个大环套着一个小环的时钟,大圈上面的蓝色部分代表白天,下面的橘黄色部分代表黑夜。它的外圈分别以古老的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刻着一天的24小时。小圈则显示出地球太阳和月亮的关系--即该时间太阳落在哪一个星座上。最下面的一个圆盘则是表示一年的12个月,四周的12个图案分别反映波西米亚农民一年四季的辛勤劳作。这座建造于15世纪初的时钟走过600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着捷克的每一个变化,也纪录下纳粹的罪行。今天它仍然注视着天鹅绒革命后,一个民主自由的捷克的每一个前进的脚步。



我们走进广场,迎面看到的是由两座黑色尖顶的哥德式建筑组成的提恩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before Tyn)。 一座乳白色的矮小建筑在它的前面,这一黑一白,一高一矮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出提恩教堂的雄伟,两座对称的塔楼上各有大小不同的9个塔尖直插云霄,抵达天堂,与上帝对话。

这座最早建于11世纪的罗马式教堂,见证了捷克15世纪初的宗教改革。Jan Hus 是这场改革运动的领导者,他当时是布拉格查理大学的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他受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的影响,对捷克当时的状况极为不满。他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及德意志帝国对捷克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抨击教士的奢侈堕落;主张平信徒在圣餐中可与教士一样领取圣餐;提倡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并亲自将《圣经》译为捷克文。这场改革在1409年以德国人完全退出查理大学而取得胜利,但是却让罗马教皇万分震惊和恐惧。1410年在教皇亚力山大五世的指使下,布拉格大主教斯宾内克在布拉格广场焚烧威克里夫著作,并开除胡斯教籍。对此 他并没有退缩,继续坚持着他的信仰。1411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对其政敌那不勒斯国王拉迪斯劳发动战争。次年,教皇派人到捷克销售赎罪券,并发出通谕,声称凡参加征讨那不勒斯者,可免费得到赎罪券。胡斯认为,教皇无权动用武力,金钱更不代人赎罪,人的得救应由上帝决定,赎罪券于人无益。于是在胡斯的影响下,布拉格群众举行游行,烧毁教皇通谕,反对销售赎罪券。胡斯又被教皇开除教籍,并被迫离开布拉格,退隐乡村。1414年,康斯坦茨会议召开,传胡斯到会受审,帝国皇帝西吉斯孟许诺保证胡斯安全。胡斯为了申述自己的神学主张,遂于当年11月出席会议,不久即遭囚禁。由于他不肯屈服,于1415年7月以异端罪被处火刑。

消息传到捷克,群情激愤,公众纷纷集会抗议康斯坦茨会议对胡斯的暴行,拒绝该会议关于禁止平信徒领圣餐的通谕,并驱逐德国籍教士。到1416年2月,胡斯派掌握了布拉格教会,运动迅速遍及全国。1416年5月,胡斯门徒布拉格的耶罗米又被焚死于康斯坦茨,从而激起捷克人民的更大更激烈的反抗,最后终于发展成为波希米亚武装斗争,史称胡斯战争。这场由胡斯为先驱的宗教改革比我原来知道的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早了差不多1个世纪,这确实是捷克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宗教改革先驱,捷克人民在他被烧死500年后的1915年,在提恩教堂的前面建了一组胡斯群雕。胡斯昂首挺胸地站立着,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天空,获得从圣灵来的力量,坚持真理,宁死不屈。他的两旁是两组群雕,一组表现了那场持续30年的宗教改革和民族解放运动;另一组则表现了那场运动失败后人们流亡国外的场面。站在这组群雕前,我突然明白了:正是胡斯的这种敢于坚持真理,追求自由平等的不屈不饶的精神,唤醒了捷克人民,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奋斗着,从反抗天主教的宗教改革的胡斯战争,到200年后再一次爆发的新教与天主教的三十年战争,再到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捷克人民终于迎来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新天地。

提恩教堂的四周围满了各式建筑,我们绕着它走了一圈,居然没找到它的入口。后来经人指点迷津,才在一条小巷内找到它的大门。结果它不对外开放,只是晚上有音乐会,但我们早已买好当天的歌剧和后两天的一场音乐会,一场木偶剧。只能留下一个遗憾作为下一次再来布拉格的理由。因为我确实很想进去看看这个胡斯派的教堂与其他教堂有什么不同。


站在老城广场,环顾四周,一幢幢不同颜色不同风格的建筑汇集在这里。在胡斯纪念碑的右边,那一幢红色屋顶的洛可可风格的建筑现在是布拉格美术馆,过去曾是伯爵府邸。在胡斯纪念碑的左边那一个白色墙面青铜色尖顶,具有波西米亚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是圣尼古拉教堂。而在离天文钟一尺之遥的地方,有一栋墙上画满画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仔细看原来这些画很多都是描写圣经故事的。我很喜欢这种黑白两色的画,它简单明了更能很好的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不太大的广场也是各类艺人大放其彩的天地,有唱捷克民歌的,有拉小提琴的, 有做行为艺术的,有演木偶的。。。他们吸引着一批批的游人,很多游人也情不自禁地加入,整个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夜幕下的广场更是多姿多彩,各色灯光装点着那些各具特色的建筑,给人另一种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