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日星期四

2018春访英伦 8 博物馆点滴(2)

三。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在伦敦的最后一天,一早我们就穿过海德公园,步行到公园南边的博物馆区。首先我们走进极富盛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在进门处的咨询台前,一位热情的接待员简要的给我们介绍了这座博物馆。这座成立于1851年的博物馆,是在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基础上开始建立的。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海德公园揭开了世界万国博览会的序幕,那是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世界博览会,它吸引了世界各国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带来了自己最好的东西参展。历时5个多月的展出,参观者达650万之多,展后一算帐盈余18万多英镑。于是促成主办这次展出的阿尔伯特亲王(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就决定用这笔钱来建立一座博物馆,收藏保存世界各地的工业精品。那次博览会留下的很多精品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博物馆正门
进门处的大厅,美丽的玻璃作品

离开咨询台,我们朝右边走去,一进展厅一座高大的圆塔立即吸引了我们,上前一看,圆塔浑身上下是由一根根人体大腿组成。我们见过无数的雕塑作品,它们要么是一座座全身或半身的塑像,要么是一幅幅完整的画面,这可是第一次看到用人体的局部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远看那一根根的人腿就像大海里的珊瑚,确实也带给人极妙的美感。再一看旁边的介绍,这个巨作的作者却是一位出生于1973年的女雕塑家,2004年她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毕业至今她的作品被很多艺术大师看好,纷纷邀请她参加他们的展览。2006年她就开始举办自己个人的展览,这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先看整体

再近看局部

这个展厅里除了这件作品,其余绝大部分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展厅里的地上墙上全都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从世界各地运来的巨大雕塑,棺材,石门,油画等,那里的每一件实物都值得细细观赏。那一尊大卫塑像是模仿米开朗基罗的,这里陈列的物品也不全都是真品,只要模仿得好,有艺术价值就会被收藏,不要忘了这座博物馆的名称是艺术和设计馆。






紧挨这个展厅的是亚洲展厅。一走进亚洲厅,我们看到很多熟悉的东西,尤其是亚洲各国不同时期不同造型的佛像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是信仰佛教,但佛的造型中都透露出各自的文化元素。

中国北齐时期的大理石佛像
中国北齐的释迦牟尼像

中国宋元时期的木制观音佛像
中国元代的木制佛像

泰国的站立佛像
斯里兰卡象牙雕刻的佛像
阿富汗的佛像
以下几尊佛像忘了是哪一个国家的了
这尊千手观音与中国的还真不一样


中国展品
清乾隆 《多子多福》竹雕如意

清中期 八鹅形玉盒盖


清中期 象牙雕十八罗汉图
刺绣

清晚期 道士绣袍 
晚清 木座石板《东海仙界图》
19-20世纪玻璃鼻烟壶

日本的绘画,和服,武士和武士刀,做工精致的艺术品
精致的一套烟盒
敬香的火炉
精工刺绣的和服

武士



还有中国1910年代的广告画
1910年协和香烟的广告

在一楼的中东展区的中央大厅的地面铺放着一块极珍贵的伊朗地毯——阿尔达比勒地毯,它是世界上最早有日期记载的地毯。它制作于公元1539-1540年,制作人是马克苏的。卡桑尼。这块地毯的制作相当精致,上面的图案也十分瑰丽,就以今天的审美来看这块地毯,它也完全能登大雅之堂。这块地毯是当时伊朗的统治者——沙阿·塔赫玛斯普为其位于伊朗西北部阿尔达比勒镇中的一个祖先神龛所委托制作的一对地毯之一。
阿尔达比勒地毯
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很多人通过乘船去到世界很多国家,通过他们的相机真实地纪录了外面的世界,尤其是亚洲和伊斯兰国家的文化,当然也带回很多外面世界的精品。
在这里我看到更多亚洲国家的东西。如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
印度的守护神
缅甸的头盔和槟榔盒子
缅甸的皇冠
没记住这是哪个国家的
马来西亚艺术品


伊朗的陶瓷

陶瓷喷泉
瓷砖壁画

亚洲和伊斯兰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英国文化。在博物馆二楼就展出不少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品。它的主题是“英国18世纪的中国风”,展厅中的全套展品都是从位于Badminton(十九世纪英国的一个公爵庄园的名字)的一个卧室中搬来的,并且按照原样布置在博物馆里。除了一幅从广东进口的昂贵壁画,其他全部都是在英国本土设计制造的。这些“山寨”的家具、瓷器的价格大大低于当时地道的Made in China,外观也和真正的“中国风”有显而易见的差异。其实我们在欧洲的很多皇宫里都见过这一类的“中国风”。这些物品在我们眼里应该是融合了中国日本韩国的“东亚风”。



 以上是“山寨”的中国货,下面这个是“山寨”的伊斯兰货

二楼展厅里还有一个十分感人的雕塑。它是意大利雕塑家蒙提(Raffaelte Monti)1862年在伦敦展出的大理石塑像:“忧伤睡去,欢悦的梦想在起舞”。塑像由两位女子组成,下面睡卧着一位忧伤的女子,她的身驱上压着一群鬼怪。相反上面那一位女子则是欢悦飞舞的,她心中充满希望,展开双臂飞向快乐的明天。

我们来到三楼,这里又是另一个天地,一个铁艺爱好者的乐园。从头到尾是一条长长的铁艺展区,从各式各样的栏杆,到漂亮的墙上装饰品,从地上的塑像到厨房的刀叉,真是应有尽有。刚到美国时,很多室外的铁皮塑像总是不能吸引我。后来看多了也就学会欣赏了,还买一些挂在家里的墙上。这一层楼还有很多其他金属玻璃等做的工艺品和现代家具,可惜时间不够,只好再见了。
精美的墙上装饰
这座博物馆真值得再来几次,我们在里面观赏了两个小时,也只看了一小部分而已。


四。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走出V&A博物馆,我们来到它旁边的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都可以说是科盲,如果要专程跑一趟去看什么自然博物馆,我们是没有太大兴趣的。之所以来到这个博物馆,一是因为它紧邻我们喜欢的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二是这座博物馆实在是名声太大,走到面前都不进去,肯定会留下遗憾的。

我们还没走进博物馆就被外面排着长队急着要进去的各等人士感染,也紧紧跟在后面,希望能早一点进去。在排队时,我仔细观看博物馆的建筑,这是一座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它气势宏伟,正门那两座对称的塔楼间矗立着一个高大罗马式拱门。
博物馆正门

博物馆侧门

走进博物馆,就好像走进一座宫殿,宽阔高深的大厅装饰得富丽堂皇,大厅的两侧是由无数拱门和廊柱形成的长廊,大厅的天花板是由一块块绘着植物图案的金色漆板组成。大厅中央上空吊着一个巨大的恐龙骨架,人们全都抬头仰视它。我曾经在成都地质学院见过恐龙骨架,但这是我见过最高大的一个。

博物馆很大,分为6个展区,博物馆内大约有20间大陈列厅,主要分为古生物、矿物、植物、动物、生态和人类等六个方面。我们只在大厅四周边上走了一圈,就看见了其它的几个恐龙骨架,长颈鹿骨架,很多海洋爬行动物化石,珊瑚化石,更有趣的事我们看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特有的仙人掌化石。


在这里陈列的最好的海洋爬行动物化石都是被一名叫做Mary Anning 的科学家发现的。她11岁时就在海边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海洋爬行动物化石,从而激发她学习研究这些海洋爬行动物的兴趣。不幸的是她英年早逝(47岁逝世),不然的话我们还会看到更多她的成绩。


这块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已有26亿年(2.6billion)的岩石化石,与我们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国家森林化石公园里看到的那些树化石很像。

这块珊瑚暗礁化石就像一朵盛开的白色莲花。

这三个仙人掌化石已有3亿多年的历史。我们在亚利桑那看到太多的这类植物。


有兴趣又有时间的话这里真值得看上一天,而且最好有人讲解。这里的参观者大都是父母带着小孩,老师带着学生,是的,这里的确是充满童心好奇心求知欲们的天堂。


五。泰特现代美术馆
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出来,我们就朝位于泰晤士河边的泰特现代美术馆走去。(前一天我们到达时太晚,已不能入内)它是一座由废弃的发电厂改建的博物馆,原电厂的高烟囱仍然高耸在那里,成为伦敦的地标之一。它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由千禧桥连接河对岸的圣保罗大教堂。

我们从正门走进美术馆,它的空间很高很高,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整座馆由前后两座高楼组成,一座桥连接两栋楼,站在桥上望左右两边看,都是一幅很美的现代设计。一边地上铺着彩色横条的地毯和地毯上随意或坐或躺的参观者就构成一幅很特别的作品。另一边很多彩色铁柱做成的不规则的各式秋千和正在荡秋千的人又组成另一幅作品。这两幅作品都会随着玩耍人的流动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座美术馆专门收藏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作品。我们到达时正在举办毕加索作品展。(这种专门的展览是要付费的,美术馆是不收钱的。)这里的作品是按其作品类别展出的。我们真是不太能欣赏有些现代艺术,在楼上匆匆走过几个展厅,也拍下一些照片,贴出来供大家欣赏。





在这里一座楼的外墙上写着 “the whole world + the work = the whole world” (整个世界+工作 =整个世界)。如果按照数学公式来讲,这里的“工作” 就等于“零”。我们也问旁边的一些参观者,他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好几个人都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朋友们,你们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吗?

这里真正吸引我们的是登高望远。我们上到六楼,这里是一个漂亮的咖啡馆,透明的玻璃窗让品尝咖啡的顾客可以在这里一览泰晤士河的美景。接着我们又上到十楼,这里才更是欣赏美景的地方。我们沿着楼走了一圈,太阳一会躲进云里,一会又露出笑脸。脚下的泰晤士河及周边的美景,一一在我们眼前展现:千禧桥上匆匆的过客,远处的圣保罗大教堂,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碎片大厦,一座座横跨泰晤士河的大桥,一艘艘河中航行的船只。。。


从六楼看出去

从十楼看出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